2021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文终于发布。
报告指出,十四五期是深圳在高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目前,深圳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机遇和多重积极因素。一是深圳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时期,将充分释放强大的化学反应和乘数效应。二是深圳全面实施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和发展活力。第三,创新体系的历史性变革和系统重建将显著提高深圳的创新发展水平。第四,加快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将促进深港澳更紧密的合作。第五,深圳位于联通国内外市场的交叉口,有助于抓住机遇,赢得参与建设新发展模式的主动。
该报告还清楚地看到了深圳发展的差距和挑战。首先,深圳与国际先进城市在综合实力、发展质量和效率、资源配置能力、国际人才集聚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二是关键核心技术颈问题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安全存在风险。第三,城市治理压力明显,发展空间不足,资源要素约束较紧,商业环境和法律环境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第四,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等民生供应与七民生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第五,大城市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粮食物资储备安全、网络空间安全面临较大压力,整体发展和安全任务困难。
面对机遇和挑战,报告认为深圳应坚定信心,坚持全面、辩证、长期的深圳发展,努力锻造长板,弥补不足,坚定不移地做自己的事情,促进深圳发展,继续乘风破浪,稳步前进。
未来五年,深圳将努力实现建设现代国际创新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和双区叠加效应;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模式的重要要求;努力建设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全面推进五领先关键任务:加快建设反映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经济体系,加快创造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加快塑造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繁荣的现代城市文明,加快建设共同治理、共同繁荣的民生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丽中国模式。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即到202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基本实现,不仅比全国早十年,而且深圳也将从个人冠军转向全能冠军,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时代。
深圳梦特别梳理报告中的十四五规划和2021规划265个要点,供您参考:
根据《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〇市政府编制了《深圳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年规划》和《三五年愿景目标建议》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未来五年,全力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1.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4万亿元1.5万亿元;
2.全社会R&D投资约占区域生产总值的5%,原有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3.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品牌;
4.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万元;
5.PM2.5年均浓度低于20微克/立方米;
6.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Ⅳ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市更美;
7.基本实现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未来五年,要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和双区叠加效应:
8.提高深港澳市场一体化水平,加强深港两极,加强广深双城联动、双飞,促进珠江口东西融合互动,共同打造世界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9.深入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深化与汕头、潮州的合作;
10.实施深圳试点示范区六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未来五年,要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要求:
11.打造一流的深圳品质,打造先进的深圳标准,打造时尚的深圳设计,提升优质的深圳服务,打造响亮的深圳品牌;
12.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加快鹏城实验室建设,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集团,实施大型科学设备集团驱动战略和重点产业链链长系统;
13.建设重要的原创创新政策来源、关键核心技术来源、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世界级科技创新人才渴望聚集的地方;
14.实施投资优化项目,促进消费计划,加强对外贸易战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探索建设国际免税城市,建设国际会展之都和国家综合物流枢纽节点。
未来五年,深圳将努力打造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
宜居城市高标准建设,人民城市人民建设,人民城市为人民:
15.制定并实施2035年土地空间总体规划,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实施山海连城规划,加强一脊一带十八廊城市生态骨架;
16.加快世界著名花城建设;
17.推进城市更新和质量提升;
18.提高住宅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
19.走出高密度超大城市绿色低碳的优质发展道路。
建设高标准枢纽城市,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20.加快“三个1000公里”骨干交通网和“四主四辅”铁路枢纽建设,推进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
21.到2025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7000万;
22.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300万标箱;
地铁总里程600多公里,绿色交通共享率81%。
韧性城市建设高标准,统筹发展安全,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
23.完善生活必需品、城市能源、公共卫生等战略物资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24.推进双水源工程、菜篮子镇、国际食品谷等工程建设;
35.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整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
36.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城市防洪排水标准和能力;
37.打造国际一流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高标准,实施5G 8K AI 云新引擎战略:
38.建设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数字孪生城市和鹏城自进化智能体;
39.构建数字城市的数字底座、感知系统,泛连接网络和先进的智能中心;
40.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城市运营实时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调化、智能化,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模式,使城市运营更加智能化。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我们将全面推进五个领先的关键任务:
加快建设体现优质发展要求的现代经济体系:
41.建立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42.建设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
金融新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43.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到2025年:
4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
4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77%;
加快营造突出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
46.一体推进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47.发展国际专业法律服务,构建一流的企业合规法律示范体系;
48.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
49.建设法律服务枢纽城市和模范法治社会;
50.建设更高水平的安全深圳,建设全国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加快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现代城市文明:
51.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基本建成;(2021年深圳人最期待的10个世界级新地标首次集中曝光)
52.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著名体育城市;
53.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突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城市;
到2025年:
54.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
55.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
加快建设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聚焦民生七有目标
56.未来五年新增就业60万人;
57.新增基础教育学位90万;
58.新增病床2万张,三甲医院30家;
59.建设筹集75万套各类住房,基本形成经济适用房体系和机制;
60.9 3民政服务设施和1336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61.构建优质婴幼儿护理护理体系;
62.推进无障碍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中国典范:
63.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空间分区控制体系;
64.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65.建立以臭氧防治为核心的空气污染防治体系;
66.推动治水从巩固治污成果向全面提质转变;
67.建设1000公里碧道节水典范城市;
到2025年:
68.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降低;
69.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达到2.7万吨;
70.50%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71.新能源汽车拥有100万辆;
72.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021年工作安排
今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73.区域生产总值增长6.5约%;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约5%;
7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
75.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成。
76.实施优质投资计划,增加新基础设施、重点地区、民生工程等投资,固定资产投资8500多亿元;
77.实施产业投资倍增计划,培育和引进更先进的制造项目,建设新时代符合产业需求的高标准工厂,促进产业投资、产业技术改造投资规模、结构优良、效率提高;
78.实施扩大内需市场计划,制定建设全球重要贸易中心的实施意见,充分释放内需潜力;
79.实施外商投资外贸扩张计划,实施省级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项目,促进外贸量稳步增长,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质量利用;
80.实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计划,创建科技创新金融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引导各类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培育上市公司和国家100家专业特新企业;
81.实施新技术、新产业应用推广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实施减税计划,完成1000多个园区供电改造,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82.实施土地空间质量和效率提高计划,准备土地10平方公里,促进旧工业区升级,提高工业用地高效利用水平,加快建设200平方公里优质工业空间;
83.实施大规模学校建设计划,新建幼儿园60所、90所中小学、9所高中、13万个新学位;
84.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居住用地供应不低于3.6新建住房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公里;
(二)抓住建设新发展格局的机遇
85.充分发挥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的优势,深化内部经济联系,增加经济深度,巩固和拓展国内外市场;
86.推进供给体系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努力突破新技术,创造新供给,产生新需求;
87.开展提高重点领域标准质量的行动,加快中国计量院技术创新研究所建设,加强与国际标准的联系和认可,提高供应质量,提高更高的标准。促进消费体系的升级;
88.引领高质量供应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工作计划,培育新的消费形式,建设福田中心商业区、后海超级商业区等知名商业区,推进东门步行街升级,引进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9500亿元;
89.促进流通系统的升级。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供应链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培育和扩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增加值3000亿元。促进开放系统的升级;
90.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路、一路、一带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一路
91.实施品牌推广项目,支持企业开展独立品牌国际化建设,培育多个知名制造品牌和服务品牌,提高服装、家具、手表、黄金珠宝、眼镜等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创造深圳品牌的新优势。
(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高地
92.出台创新发展五大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不断增加新的发展动力;
加强战略科技力量:
93.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以主阵地为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94.推广鹏城云脑综合粒子设施Ⅲ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95.加快建设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农业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深海研究中心、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
探索深圳新型举国体制路径:
96.支持龙头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建立创新联合体;
97.加强中央、地方协调创新;
98.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开展50多个重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99.充分利用企业研发费用加扣政策,实施三首项目,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100.推进中芯国际芯片生产线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101;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102.打造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
推进国家高新区优质发展:
103.加快规划建设龙岗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互联网 未来科技城、梅观创新产业走廊、九龙山数字城、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盐田河临港产业带;
104.打造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
105.建设中国(深圳)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
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协作:
106.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部署创新链,优化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建设多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型试点基地;
107.继续举办高交会等展览;
108.引进高精度人才,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109.深圳创新创业学院规划建设新机制,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施
110.推进27项改革措施和40项第一批授权事项的实施,承担103项行政职权的实施,规划更多的战略战斗改革,推出更多的创造性和领导性改革;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111.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设;
112.完善私募基金分类监管机制;
113.探索数据交易;
114.建设数字货币创新试验区。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商业环境:
115.推动发布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
116.打破制约市场竞争的隐性壁垒试点;
117.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118.建设国家商业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完善科技创新环境体系:
119.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
120.完善新技术、新产品包容审慎监管机制;
121.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
123.加强知识产权证券化。
完善高水平开放经济体制:
124.探索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
125.发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加油业务.
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系:
126.试点放宽国际新药准入;
127.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和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医疗保险体系;
128.探索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系:
129.开展林用海自然生态空间改革试点;
130.加快实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
(5)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31.落实18项措施,促进香港和澳门居民的深入发展,深化香港和澳门的密切合作,支持香港和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
132.探索扩大教育、医疗等领域与港澳专业资格的互认范围;
133.争取港澳保险大湾区服务中心落户;
134.加强与澳门在特色金融、文化创意、中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35.高品质打造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
136.深化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提高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
137.两城六区一园一场六镇双港高标准建设;
138.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
139.与香港携手制定联合政策包;
140.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41.加快未来网络试验设施;
142.建设国际量子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143.推进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等制度创新;
144.充分发挥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技术评审检查分中心的作用;
145.聚集一批国际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集群;
建设深港口经济带:
146.开展港口综合改革,进一步促进清关便利化,提高港口质量,加快皇岗港、沙头角港重建,规划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
(六)提高全市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
147.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创建国家基础设施优质发展试点城市,增加优质资源向原特区外倾斜,创新深汕头特区管理体系,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建设:
148.加快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米湖新金融中心、西丽高铁新城、北站国际商务区、环中心公园活力圈、宝安中心、光明中心、大运会深港国际科教城、坪山燕子湖规划建设;
149.推进国际交流中心、深圳湾文化广场等重大项目建设;
150.加快华富北、新桥东等地区的更新改造。
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51.深惠、深大等城际铁路铁路;
152.推进深汕高铁、深茂铁路、轨道交通11条线路建设;
153.建设赣深高铁,编制轨道交通五期建设规划。
154.建设望海路快速改造等工程,推进深中通道、机载-惠盐高速改扩建、皇岗路快速改造等在建工程;
155.加快机场三跑道、盐田港东港区建设,建设机场卫星厅、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工程;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156.完成600个社区优质饮用水入户改造工程;
157.市政供水管网改造60公里;
158.新建污水管网64公里;
159.污水处理厂3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34万吨;
160.新建地下综合管廊40公里;
161.新增市政中压燃气管网100公里;
162.25万新管道天然气用户;
163.推进充换电设施、立体停车场等建设。
建设一流的新信息基础设施:
164.新建5G5000个基站,7000多个多功能智能杆;
165.加快建设5G行业虚拟专网,5G政务专网和1.4GHz无线宽带专网;
166.构建智能网络交通测试平台,为智能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本支持。
(7)全面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
167.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
168.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实施新时代文学艺术发展项目,围绕庆祝党成立100周年,推出若干重大文学艺术作品,引进著名文学艺术家设立工作室;
169.建设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国深博物馆、深圳创意设计馆等重大文化设施;
170.推进深圳党史馆、国家方志馆特区分馆规划建设;
171.继续举办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阅读月、深圳设计周、全球设计奖、深圳时装周等活动;
172.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和时尚产业,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大浪时尚小镇,擦亮“设计之都”品牌;
建立国家全球旅游示范区:
173.加快新主题公园、光明镇、冰雪综合体等项目建设;
174.建成金沙湾国际公园;
175.推进小梅沙地区等旅游景点升级改造,打造城市特色旅游品牌。
176.积极开展国家体育消费城市试点;
177.建设中国足协足球训练中心;
178.新建80多个便民健身场所;
179.做好深圳国际马拉松、深圳第十届运动会等体育活动;
180.吸引更多职业体育俱乐部落户;
181.培育电子竞技、水上运动等文体消费,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15%。
(八)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
182.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尽最大努力,尽最大努力解决公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扎实做好年度民生工作。
促进高质量就业:
182.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
183.新增就业17万人,推进粤菜大师、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个项目。
做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84.完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校长教师发展体系、教育教学研究体系、监督评价体系;
185.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
186.实施基础教育学位保障计划;
187.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
188.培育引进优质特色民办学校;
189.课后服务优质全面实施;
190.深化体育教育一体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建立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
191.支持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打造双一流;
192.支持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省级高水平大学建设;
193.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海洋大学等高校加快筹建;
194.落实部省职业教育共建高地方案;
195.加强中高职衔接,争取高职开办本科职业教育。
深入推进深圳健康建设:
196.促进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197.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
198.推动医院优质发展和社会卫生服务扩容提质,新增病床1000张;
199.加快建设第二儿童医院、吉华医院、大鹏医院、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质子肿瘤治疗中心等项目;
200.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二期、阜外深圳医院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
201.医学科学院建设新机制;
202.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新引进20多个高层次医疗队伍;
203.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204.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着力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205.坚持住房是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投机,稳定地价,稳定房价,稳定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206.出台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完善智能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
207.推进棚改和老旧小区改造;
208.筹集8万套公共住房;
209.改造筹集租赁住房10万套以上。
加强民生保障:
210.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300元/月;
211.实施民生服务双百工程;
212.加强对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帮助;推进松岗小产权房无障碍设施全覆盖;
213.发展专业社会服务,打造爱心城市和志愿者城市升级版,努力让城市更加温暖。
(九)创新思路,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14.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创新,努力走出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新治理道路;
提升精细治理水平,以绣花功夫把城市管理好:
215.探索物业城市治理新模式;
216.300座公厕改造升级;
217.公交线路85条以上优化调整;
218.断头路15条;
219.100个交通拥堵节点;
220.加强学校、医院、重点地区、重要路段等交通综合整治;
221.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控制,推进美丽街区建设;
222.完善儿童活动空间、母婴室等配套设施,方便市民生活。
提高智能治理水平:
223.深化政府服务一网通办,政府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作一网协调;
224.构建高水平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
225.推进政务服务免证办;
226.推进“5G+千行百业”应用;
227.推出100多个智能应用场景;
228.新增200个高频无感申请事项;
229.深化深圳-新加坡智能城市合作;促进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提高法治水平:
230.完善行政执法标准化体系,规范基层执法;
231.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32.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233.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化信访改革创新;
234.推进群众信访诉求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提高安全发展水平:
235.加强风险意识,积极防范重大风险挑战,率先清理政府隐性债务;
236.三年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
237.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的监督;
238.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239.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
240.加大海防打私力度,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十)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深圳
241.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242.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
243.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的协同控制;
244.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协同减排;
245.加强机动车尾气、现场扬尘等污染控制;
246.全面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
247.严格成品油质量监管;
248.提高远洋船舶岸电利用率和燃料清洗水平。
巩固和提高水环境治理效果:
不限购的小产权房怎么样?249.促进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和进水污染物浓度的双重增加;
250.实现地表水评价段水质全面稳定标准;
251.推进笔架山河等河流暗渠复明,新建碧道210多公里;
252.开展近岸海域入海河流降总氮行动;
253.启动三湾一口生态修复工程;
254.推动东部水质保持良好,西部水质稳中向好;
255.建造美丽的海湾。
深化无废城市建设:
256.全面提高垃圾分类收运水平;
257.加快规划建设深汕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园和光明、龙华、坪山能源生态园;
258.实现固体废物源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治理;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259.抓住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260.建设绿色制造体系;
261.发展绿色产品贸易;
262.培育绿色金融;
263.壮大绿色建筑;
264.推进深圳国际低碳城等项目建设;
265.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全民节能低碳意识,努力使绿色低碳成为生产生活的新时尚。
请关注更多的房地产信息和房地产信息(深圳小产权房网)www.xcqxcq.com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sznews/93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