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安家园小产权房 以艺术点亮乡村,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在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富安村用文化建设服务乡村,打造富安乡村美术馆,推进乡村美育,以艺术的视角发现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并通过挖掘“杨瑟严的故事”的智善文化,加强文化产业,弘扬乡村人文新风尚,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闲置村屋变身公共文化空间

富安乡村美术馆位于村内富星路、虹富路的交叉口,房屋主体以纯木结构为框架,外墙正面由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木框玻璃橱窗组成,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里在20世纪80年代曾是村里的幼儿园,后来又一度被改建为碾米房使用。如今闲置已久的碾米房变身为乡村美术馆,成为村民体验艺术的人文公共空间。

“乡村振兴不光是产业振兴、人居环境优化,更是文化振兴。”富安村党总支书记包伟回忆起城乡规划设计师陆勇峰提出利用闲置乡村集体用房改建为乡村美术馆时的场景。当时,陆勇峰作为设计师参与富安村的乡村规划,因为一次偶然的相遇,激发起他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在一次调研中,陆勇峰在富安村看到一位当地老人在用传统方法制作扫帚,这个画面勾起了他关于崇明乡村的儿时回忆。他拍下老人制作的身影并请画家朋友画了一幅水彩画,后来回村时赠送给了这位老人。老人收到画时眼中的惊喜,让陆勇峰印象深刻,办一座乡村美术馆的想法逐渐萌生。

提议很快得到政府的支持,在各方的努力下,2020年9月,富安美术馆正式落成开馆,扎根乡村,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成为富安村的一张文化名片。

富安村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崇明村级工业发展的典型,现存村属集体建设用地30余亩,可盘活集体资产40余幢、面积近2万平方米。据介绍,富安村利用村内存量房屋,建设3091平方米占地的富安村综合为民服务中心,全面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文化礼堂、村史馆、综合为老服务、长者食堂等功能单元;利用村委会东侧闲置厂房打造社会化主体创办富安烘焙文创工坊、办公区域,每年村集体租金收入30.1万元,并通过集体建设用地租赁方式,建设总面积5000平方米康养教育基地。

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富安村提升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复合型多功能乡村社区生活圈,提供多样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艺术融入乡村,激活乡村文化

富安美术馆的外墙橱窗内,展示着一幅幅不同风格的“福”字,这些福字来自村民、志愿者、公益导师的共同创作。这场“万福岁图福满天”展览由美术馆公益导师策划,前期收集村民、儿童书写的“福”字以及拍摄的天空照片,后期合成以天空为背景的“福”字展板。

通过村民与艺术家的共创活动,村民不仅是艺术的观赏者,也是艺术的参与者。“在美术馆建立之前,很多年纪大的村民是没有接触过艺术创作的。”包伟介绍,乡村美术馆的建立,让艺术走进乡村。乡村美育培养村民的审美自觉,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除了举办展览,乡村美术馆还推出了“乡村美育·田间课堂”公益行动。国画鉴赏、传统书法、创意版画、趣味手工等多样的活动吸引不少对艺术感兴趣的村民、市民。“不只是我们本村村民参与,还有很多来自本镇、隔壁镇和市区的学员。”包伟说,在课堂上,既有6岁的儿童,也有70岁的老人,不同年龄、背景的人在同一空间作画。

乡村美术馆吸引游客驻足,拉近了人与乡村的距离。通过艺术勾画美丽乡村形象,传播乡村传统文化。据介绍,乡村美术馆会组织乡间采风,参与活动的学员们可以在田间地头、宅前屋后进行写生。每个人都能记录他们眼中的富安村,以绘画感知乡土田园,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乡村之美。

此外,富安村深挖本土文化资源,通过传承“杨瑟严的故事”的智善文化脉络,打造村民的精神家园。杨瑟严是富安村人,才智过人且极富正义感,作为讼师,常为小民百姓打抱不平,在长江口地区民间流传有不少关于他的诉讼故事。2012年,“杨瑟严的故事”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名录。

“建设镇是‘杨瑟严的故事’传承基地,之后富安村也会成为展示‘智善文化’的窗口。”包伟说,富安村将依托“杨瑟严的故事”,打造瑟严乡贤书院,弘扬智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内在素养。

未来,富安村将进一步营造村庄人文环境,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发展农旅休闲产业。“富安村引进多家企业,打造大司田文创基地、瑞茵康养农文旅教育基地等文旅项目。”包伟介绍,大司田文创基地重点打造富安烘焙文创工厂,通过盘活村内闲置农宅,对房屋进行统一的风貌改造、内部装修等,建设乡村民宿集群。建设瑞茵康养农文旅教育基地,主打以二十四节气主题体验为核心的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农事体验、生态住宿为主题的农旅融合模式。

富安家园小产权房 以艺术点亮乡村,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xcqzs/123600.html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