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权房单位建筑成本占比 将派生闭环共有产权房!

4月6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深圳市地价测算规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

“目前市住房建设局正在牵头制定我市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取消了原来的安居型商品房、人才住房等住房类型。”

这是官方首次确认即将取消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房。

与此同时,该文件也指出,共有产权住房将取代安居型商品房、可售型人才房,成为保障房类型主体。

在此次住房保障体系调整后,深圳保障性住房将以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三者为主体。

未来持有共有产权房,无法进入正常的市场交易流动,必须在政令严控下,才能实施“去金融化”闭环交易转让!

对于楼市而言,该《规则》出台的影响,甚至可以视作是第三次“房改”!

商品房与保障房将迎来双轨并行

一直以来,深圳房地产市场都效仿香港,实行商品房为绝对主体的供给结构。

然而,面对房价日渐高企,越来越多新市民及低收入群体,已经很难买得起房子。

对于深圳而言,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模式,很难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那么,如何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目前来看,唯一的途径就是改革市场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保障租赁市场的语境下,深圳2018年确定在新增居住用地中,人才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比例不低于60%的配给额。

其核心意图,就是推进住房市场由“商品房”转为“保障房”主导。

随后,针对住房体系改革,2020年深圳也提出要学习新加坡模式,“未来目标是让60%的市民住在政策性住房里。”

所谓新加坡模式,其实就是由政府主导,通过低价转让国有土地、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主要是“组屋”)、严打投机等方式,保障普通民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始于1960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82%的新加坡人生活在组屋,而私人住宅占比仅18%。

按规定,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套组屋,一生只有两次购买组屋的机会,基本上就是刚需和改善的两次。

与此同时,组屋的转让和出售十分严格,只有住满一定时间方能转售,且只能转售给符合条件的人,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封闭流转”。

通过大量的“组屋”投入,新加坡不仅保障了普通民众的住房需求,实现居者有其屋,同时也形成了互不干扰的保障房+商品房市场体系,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转。

深圳此前一直推行的安居型商品房和市价6折可售人才房,实际上除加了年限限制外,其未来的终途仍然可以和商品房流通市场并轨。

严格来说,仍然属于商品房范畴。

而且,对于很多新市民及低收入群体而言,即便是市价6折,很多人也买不起。

今年,深圳一口气推出了11个人才房项目,共8510套房源,然而由于价格偏高、认购门槛等因素,使得这一批人才房普适性并不如预期。

尤其是目前来看,一些人才房项目去化成绩并不是很理想。

可售人才房庞大的供应量,占据了60%保障房结构中很大一部分比例,但怎奈去化又不理想,怎么看都感觉是个“鸡肋”。

所以,深圳这一次取消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房,就是把位置腾出来,全力加大更具普适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供给,跟香港模式说拜拜,全面向新加坡模式靠拢。

商品房+保障房,将正式迎来双轨并行!

如何看待此次改革的影响

深圳此次改革住房体系,带来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可售人才房的影响

目前,深圳已经批建,尚未销售的人才房,大约还有3万多套。

相较于商品房,价格打6折的人才房,虽然存在一些瑕疵,但价格是实实在在优惠,并且10年后还能入市买卖,能买得起的人,自然也不会错过。

此次官宣取消可售人才房后,这3万多套可售人才房就真的成了绝版资源,卖完就没了。

这个《规则》的出台,无疑将倒逼更多人尽快做出选择,加速人才房的去化。

其次,是对商品房市场的影响

对于很多买得起房,且希望以此获得增值收益的人而言,商品房的量越来越少,真的是稀缺资源。

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至2035年,全市将加大居住空间供给力度,累计新增各类住房预计在200万套以上。其中,保障性住房占60%,商品房仅占40%。

也即,至2035年,深圳将新增公共住房120万套,而与之相对的商品房,仅有80万套。

事实上,如果借鉴已经获得成功的新加坡模式(保障房&商品房比例是8/2),深圳保障房和商品房的6/4比例,未来也很难保证不会变化。

也就是说,此后商品房供应可能会更少,甚至少于80万套。

当可售人才房完成去化后,购买力将回流至商品房市场。

届时,深圳的房子,会真正成为稀缺品。

考虑到今后保障房将主要承载刚需需求,未来的深圳商品房市场,或将更加向改善供给倾斜。

如此既能为深圳留住人才、保障民生,同时又能让商品房真正回归市场,满足一些人的高端改善需求。

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互不干扰。

最后,有助于实现房住不炒

未来深圳住房供应结构,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二者为主。

所谓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政府租给市民使用,不能买卖;而共有产权房,则是个人与政府各占一半产权,个人可用商品房50%的价格购买,能够极大降低购房成本。

重点讲一下共有产权房。

深圳住建局曾在今年1月17日出台了共有产权房管理办法,明确了未来该类房源“封闭流转”,不能像可售人才房那样达到年限可进入市场交易的总体规则。

这就意味着,未来占据楼市主体近60%的房子,都不具备市场流通性,且没有明显的增值属性。

此外,该规定还给出了明确的收购价格计算公式:

收购价格=购买价格×(1+中国人民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

也就是说,五年内这套房子给持有者带来的收益可以直接量化,就是50%的产权总价,加上五年的银行存款利息。

假设一套总价510万的85㎡共有产权房(4人以上家庭配售面积),持有者占50%产权,投入成本为255万。

按照目前央行定期三年利率为2.75%计算,5前后这套房子可为持有者带来的收益为:255x2.75%=7.0125(万元)。

显而易见,共有产权房所谓的持有收益,不仅比不过商品房九牛之一毛,甚至连人才房的增值潜力都比不上。

这自然也意味着,脱离金融属性的共有产权房,才真正能实现“房住不炒”的理想初衷。

目前来看,除去“十四五”头两年深圳已经向市场供应的约20万套公共住房(包括安居商品房、可售人才房等),接下来大概还有约100万套保障房在路上。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xcqzs/120099.html

相关推荐

联系电话
微信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