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过程中也有一些“重大失误”,直接影响当地甚至是上海的整体发展。
当然现在回头看都是事后诸葛亮,规划之初大家也不知道将来人口涌入多少、城市开发速度快慢,所以也不用求全责备。
本文只是聊聊这些区域情况,吸收过去经验,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同为市区,普陀的公共配套比杨浦差很多,核心原因是杨浦一直是上海,普陀大片土地是嘉定、宝山合并过来。
嘉定县、宝山县原来都属于江苏省,底子都比较薄——关键是普陀合并的也不是县城,而是农村。
1986年上海城市规划图
所以建国后,杨浦面临的发展机会比普陀好得多,更遑论闵行这样的郊区。不过杨浦犯了几个错误,导致机会在手边白白溜走。
2号线改道并不是杨浦的错,这里就不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旧文(《上海那些幸运的区域,与不幸的区域》)。
两片最好的黄金地段没抓住就不能怪别人了。
80年代杨浦还有两片空地,一个是现在的中原,一个是新江湾(当时在军方手中)。
80年代啊,改革开放初期,各地都面临着巨大机会。
这时长宁已经开始了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在古北建豪宅,徐汇漕河泾开始转型,浦东也准备画个圈圈。
杨浦却在中原这里建了大片动迁房。
杨浦建设吴淞路闸桥、杨浦大桥需要动迁可以理解,虹口、黄浦、老南市的动迁户也纷纷迁过来,很快这里就变成了一大片居民区。
中国人盖房子很快,1996年这里就全部建成,也意味着完全没了空间。
杨浦曾经是上海经济中心之一,工业产值占了上海四分之一以上,然而到90年代末就撑不住了。
当时市场经济崛起,杨浦的棉纺织业(几乎都是国企)开始大面积亏损,21世纪初就有1000多家企业关门,工人数量由60万减少至6万!
这时傻子都知道要转型,而且当时正面临外企在上海建厂的黄金时期。
杨浦却拿不出土地。中原没了空间,杨浦大开发只能打东外滩的主意。
东外滩这里密密麻麻的厂房和居民区,搬又搬不走,拆又拆不动,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世界500强去了闵行——闵行一望无际的田野,开发成本极低。
后来世博来了,徐汇滨江动迁速度极快,又抢占了不少资源——杨浦又是干着急。
因为错过了这些机会,杨浦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经济增速连年垫底。
去年烟草公司部分生产线离开,杨浦破天荒的实现了负增长。
如果当初中原这里的大片农田留下来,在与闵行的竞争中会不会有优势?
是不是有可能做一个北上海的漕河泾?
当然杨浦还有另一个机会。1996年军方将新江湾城交给了杨浦,凭空多出7000亩土地,全区人心振奋。
有样学样,宝山、闸北也曾经想把大场机场收回,却没有赶上杨浦这样的好运气。
新江湾收回来后一直纠结是保留还是开发,也错过不少机会。
2005年才决定开发,错过了黄金时代,只能做成了一个大型居住区。
杨浦的产业之路就更坎坷。
时隔20多年,中原已经沦为大号养老基地,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的47.2%,几乎是全市最高。
这里除了大片的老房子,就是近几年在角落新建的几个动迁房,其他生活配套也较为一般。
没有三甲医院、没有大型商场、没有好的学校。
中原这里几乎都是菜小菜中,这样弱的学区配置,全市都罕见。
自身没有发展,也影响了全市的开发,称之为“毒瘤”不过分吧?
上海的母亲河是黄浦江还是苏州河一直都有争议,苏州河的历史地位很高应该是公认了。
这样一条黄金水道,一定是城市发展的中心轴线。而苏州河最好的河段就在普陀。
中心城区苏州河岸线42公里,其中一半都在普陀,号称“半马苏河”。而且苏州河最美的几条河湾都在普陀,所谓“苏河十八湾”。
然而普陀苏州河的开发却是一大败笔。
普陀苏州河沿线原先都是厂房,与杨浦类似,也是棉纺织企业较多。由于靠近市区很近,这里很早就开始动迁,远比杨浦滨江要顺利。
就好像杨浦没有珍惜新江湾一样,普陀也迅速把这些空地建成了商品房。
卖地赚钱多爽快。
1992年开始动迁“毒瘤”三湾一弄,普陀区一次性获得了50多万平方米空地。
轰动全国的徐汇西岸金融城也才32万方,就已经是近些年地王。50多万方土地,内环内,苏州河沿线,是多大的一次发展机会。
然而这个机会马上变成了中远两湾城,96栋高层住宅密密麻麻。
在当年这是重大工程,现在却暴露出巨大问题。
小区太大管理混乱、缺乏公建配套上限拉低,中远两湾城一直是内环价格门槛。一度有人认为这里将成为市区的“贫民窟”。
再过30年,这些根本无法拆迁的高层住宅,会不会再次成为“毒瘤”?
不用参考徐汇西岸金融城,同期虹口也有类似项目开发——瑞虹新城。
瑞虹新城前身是虹镇老街,起点并不比三湾一弄高多少,拆迁后瑞安获得了40多万方土地。
这40万方土地,瑞安做成了一个城市综合体——这里有高级住宅、有大型商场、有高级办公楼、有邻里中心等等等等。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瑞虹新城已经是北上海最宜居、房价最高的板块之一。
哦,瑞虹新城还没有滨江的优势。
现在对比一下中远两湾城和瑞虹新城在全市的地位,真的是云泥之别。
当然普陀沿河不仅有中远两湾城,其他绝佳地段也是各色高层住宅。
这些大同小异的高层住宅,促使普陀苏州河沿线成为上海高楼最密集的地方。然而可惜的是,这些住宅已经老旧,天际线并不壮阔所以不足以代表上海形象。
长寿路沿线
这些小区又不是豪宅,现在品质都泯然众人,完全没有全市影响力。同质化小区相互倾轧,二手房市场自然涨不动。更重要的是,大量优质地段成了住宅,苏州河沿线几乎没有公共活动中心。
所以2035规划中,这里没有划入中央活动区(CAZ)。
中央活动区要么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居住区,要么是顶豪区域,要么就是具备全市影响力的公共活动中心。
密密麻麻的一片住宅划不进去也能理解。
地段最好的一片区域不是CAZ,普陀只能吃了鸭蛋,成为唯一的一个没有CAZ的市区。
闸北原先不见得比普陀好多少,但是人家之前就打造了不夜城,合并后又打造了苏河湾,两处区域都得到全市认可划入了CAZ。
而且现在差距越拉越大。
苏河湾靠华侨城一个项目就彻底改变了气质,普陀苏州河到底浪费了多少机会?
盘点失败的地方,怎么能落下我大宝山。
上海大部分区域都有明显的开发顺序,一环扣一环,在盘点楼市发展时能理出主要脉络。
唯独宝山例外。
近30年,宝山遍地都在开发,到处都是开发区,到处都是工地,然而却没一个能打的。
目前宝山在“大力开发”的产业中心多达十几个,加起来还不如一个漕河泾。
在房地产角度,宝山目前最好的地段肯定是南大地区。
这里早早就全部拆迁完毕,大片的空地,是外环内难得的可供整体开发的区域。
而且这里是外环内,周边已经相当成熟,有非常好的人口基础。
意味着这里如果打造成区域公共活动中心,至少可以保证人流。北侧的顾村、西北的南翔、南部的桃浦和大场都是居住大区,大家正愁没地方逛。
南大2010年就准备开发,然而一直到2020年才建了两个小区,其他大片空地都捂着不动。
这10年宝山在干嘛呢?在打造上海长滩。
上海长滩规划面积约高达146万平方米,涵盖国际邮轮城综合配套、游艇码头、高层滨江景观住宅、大型体验式商业、5A智能办公、星级酒店、音乐厅、观光塔、幼儿园等十数种业态。
上海长滩规划的非常美好,还有邮轮港的概念,可惜生错了地方。
翻开地图看看,上海长滩就是一个死角,辐射范围相当有限。
主要的辐射人口就是凇宝,靠宝钢维系的一个老城区。
现在已经是什么时代,这样的重工业一定不能代表未来,实际上凇宝很早就陷入了瓶颈期——人口流失,房价乏力。
这样的地方有什么前途?
指望邮轮带来的客流吗?现在这经济形势,邮轮也不好做了吧?即使邮轮火起来,大量的过境客流能带来多大价值?
看看吧,几年过去了上海长滩还是五万多的价格,成为全市为数不多的“万年不涨”区域。
前些年宝山提出打造浪花、钢花、樱花,现在只有樱花比较顺利。
其实最好的机会就是南大智慧城的智慧之花,为什么不倾注精力先把这片区域做成标杆?
北上海多一个漕河泾,整体区域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简单的说,上大变古美、顾村变七宝,想想还有些小激动。
当然可能领导更加高屋建瓴,有谁知道可以告诉我。
南大没发展起来固然可惜,不过起点是一堆化工厂,也称不上倒退。真正倒退的是惠南。
南汇最辉煌时是全国十大富县,经济非常强劲,惠南正是县城。
当初也准备着力建设,比如20年前就规划了全市最大的商业体——五角世贸商城。
建筑面积高达50万方,至今也没被超越。
然而世纪初提出了要打造临港新城,惠南的核心资源开始往临港倾斜,直至2008年县政府都搬过去了。
南汇要打造新城非常好理解,90年代人口暴涨,产业暴涨,需要大量开发新片区。
青浦20年前在夏阳湖打造了新城、奉贤也在老城东部开发了新区,南汇也要做出动作。
不过选址临港的确想不通——在距离老城25公里之外的地方做新城,成功才有鬼。老城的资源很难调动过去,新城的配套也没有人口支持。
距离市中心又远,临港比惠南更难导入人口。难道是看中了临港的海?上海的海有啥看的,海水黄噔噔海滩灰突突。
后来南汇区与浦东合并,惠南就真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了。
南汇大学城比松江大学城建成还早,后来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电力大学陆续搬走,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停止招生,南汇大学城从此一蹶不振——一所本科学校都没有了,有人建议改名为:南汇大专城。
人口流失,各方面配套也几乎停止更新。号称50万方的商业体也只能烂尾,心疼开发商三分钟——说好的我是主角呢?
当然新城也不见得顺利,原先规划人口65万,实际只完成了30万不到。
滴水湖畔的核心项目临港科技创业中心、临港软件园建成10年就拆除,也默认上版规划的失败。
当然现在临港重启规划,中央牵头倾注资源,将来有可能获得成功。
惠南却因为错过机会,陷入万劫不复。
其实即使临港做成功了,成本也比惠南周边打造新城高得多。
当然以上分析只是一个房产人的视角,当局要考虑的因素肯定复杂的多,有时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大家如果有不同观点可以留言讨论。
▼
以上为正文
编辑∣环线咨询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sznews/11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