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微视
人逢喜事精神爽。4月18日上午,石岐区民族东路72号楼前喜气盈门,石岐区党工委书记黄桂光、党工委委员关志雄、办事处副主任高瑞萍等向业主代表移交房屋钥匙,明媚的阳光写在业主们的脸上。此外,市人大代表、居民代表等共同见证了该危楼治理工程竣工交付。
旧貌:45年楼龄居民危楼改造刻不容缓
民族东路72号楼建于1975年,高5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经鉴定,该楼为D级危房(危险程度最高)。此处产权关系复杂,共25户,其中公产7户、私产18户。私产住户又有5户是居民自住,而且是家庭唯一住房,搬迁不便。此外,旧楼改造还有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房屋,没有设立住房维修基金。
改造前,记者对该危楼进行探访发现,整幢砖缝砂浆粉化严重,部分走廊混凝土锁梁爆裂、钢筋锈蚀,楼面大部分混凝土预制板变形、交接位出现明显裂缝;北外墙有大树生长,大量树根生入砖缝,砌体出现严重破坏变形,整体性刚度不足。更让人揪心的是,72号楼直面车水马龙的大街,存在发生群死群伤安全事故的隐患。石岐区党工委办事处和相关部门调查核实后认为,解危工作如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新路:政府引导、居民自治、社会支持
面对危情,石岐区及时启动民族东路72号危楼治理工程,成立由区党工委书记牵头的专项工作组,确立“先落实安全措施、后实施危房治理”的工作原则,首先做好居民的撤离与楼体围蔽,全面落实安全防护。
路是人走出来的。该区以72号危楼治理为试点,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居民自治、社会支持”的危房治理新路。
由于部分住户只有唯一住房,而且存在经济困难,资金负担问题、临时安置问题成为解危工程落地的主要障碍之一。为破解这些难题,石岐区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治理工作。该区党工委书记牵头召开了13次专题会议,邀请市人大代表、住户代表、社会组织代表、企业代表参与研究解决治理问题,争取到市、区两级红十字会支持资金55万元,72号楼公产户业主城建集团分摊费用121.95万元。
此外,该区以政府担保信用设立专项贷款,为存在流动资金困难的产权人提供银行借贷帮助,累计发放贷款超10万元。对家庭经济有困难且只有唯一住房的5户居民,则在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向其提供廉价公房作为临时安置住房,并由区财政为每户提供6000元/年的租金补贴。
在多方支持下,项目资金问题、居民临时安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解危工程顺利落地。与此同时,石岐区还组织72号楼居民积极参与治理,并票选出三位业主代表全程参与设计方案制定、工程质量监理、工程竣工验收等工作。
业主:再不用担心房屋的安全问题了
“再不用担心房屋的安全问题了!”作为业主代表,郑文郁全程参与了72号楼设计方案商讨制定、工程质量监督等工作,看着加固维修后的危楼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郑文郁坦言,自从被鉴定为D级危房以来,业主们的心情无比忐忑,既担心房屋的安全问题,又担心业主多、产权复杂、难以统一思想推动治理,还为治理资金问题发愁。在政府、社区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大家的危楼改造夙愿终于实现了。
“这座危楼加固改造后,不仅扫除了安全隐患,还成为民族东路上一道靓丽的地标!”一位生活在附近的居民说,他希望老城区更多的危房得到改造,共同营造安全、舒适、美丽的新家园。
经过近半年的紧张施工,这栋5层高的楼房不仅旧貌换新颜,原建筑使用寿命还可延长20到30年。作为危楼改造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之一,桂园社区党委书记关绮文深有感触地认为,民族东路72号危房治理工程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工程。
“建设一个安全、舒适、美丽的新家园,需要全区上下的共同发力。”石岐区党工委书记黄桂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城区历史遗留的旧房危房问题较多,据粗忽略统计石岐区就有40多座,民族东路72号危房治理为破解多层多产权危房解危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经验。石岐区将继续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奋斗目标,大力推动危房治理工作。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晏飞通讯员计慧慧
◆图+4、视频拍摄/记者文波
◆视频后期/冯明旻
◆编辑:周振捷
◆二审:彭晓剑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maifanggushi/11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