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山何名?在山脚下土生土长的陈家渡人哈丽华想了很久说,有人叫它陈家渡后山,也有人叫它陈家山。然而如今,它有了新名字——紫郦茶庄园。这个名字,见证了陈家渡人战贫斗穷,走向小康的历史。
陈家渡社区居民在茶山上采茶。记者杜文蕾摄
战贫
人多地少缺资源“能人”牵头誓致富
2019年元旦,昆明市宜良县北古城镇陈家渡社区居民排着队,喜气洋洋地领到第一笔分红。
钱不算多,但意义重大。活了大半辈子,居民袁保全第一次拿到集体分红,“那天的情景就像做梦”。
“人太多了,大家叽叽喳喳讨论,热闹得听不清身边人说话。”袁保全回忆,当社区里的“大喇叭”广播分红发钱时,好多居民都不懂“分红”是啥。直到有人拿到钱,大家才明白,社区一直宣传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变股民”意味着什么。
居民现在的喜气洋洋,与曾经的艰难困苦形成鲜明对比。
陈家渡社区地处宜良县城北9公里,下辖陈家渡、大塘营、小塘营3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2780人。社区耕地总面积1279亩,人均耕地不到半亩,是宜良县典型的“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社区。
本来就人多地少,社区后山上还散布着许多坟冢,剩下的土地被5户农户承包种植板栗,收入微薄。
屋漏偏逢连夜雨。连续多年大旱让板栗树几乎死绝,承包户欲哭无泪,便商量着解除合同,不再承包,“实在干不下去了”。
陈家渡居民小组集体经济薄弱,无任何经济来源,面临着入不敷出、难以开门的窘境。2015年,针对承包户提出的“毁约”要求,陈家渡社区“三委”广泛走访居民、承包户,通过“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多方面征求意见,最终村集体决定出资17万元,对承包期限内的5户承包户进行找补,将板栗园收回居民小组集体管理。
没了承包款,本不富裕的陈家渡社区每况愈下。
2007年,建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杨明霖,被大家视作“能人”,选举为社区党委书记。当时,他“胸脯拍得咚咚响”,誓要带居民脱贫致富,而承包户的“毁约”,则把几年的努力几乎打回原形,“那是最艰难的一段日子”。
战贫,成了陈家渡社区要打的第一场战役。
战庸
艰难汇集征地款发展有了启动金
作为云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的“样板”和“标杆”,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且“宜良经验”被农业农村部以文件形式印发,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借着政策东风,陈家渡社区也走上改革“快车道”。
2015年,宜九公路、昆明东南绕城路征地,先后占用陈家渡社区村集体和居民土地800多亩,征地补偿1000多万元。面对征地款,一个问题横在大家面前——是“分光吃净”,还是留下一部分“放水养鱼”发展集体经济?
陈家渡社区“三委”深知,“庸”是社区干部的大忌,也是社区发展的拦路虎。于是,他们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充分讨论集体经济发展存在困难,认真分析发展前景。经过“四议两公开”民主程序,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家渡居民改变了“分光吃净”的思想观念,自愿将宜九公路、昆明东南绕城路征地补偿款1000多万元作为股金,有效解决了建设启动资金问题,吃上改革“螃蟹”。
启动资金有了,可是,发展啥?
社区会议上,畜牧养殖被一票否决,因为要“保护绿水青山”;反季蔬菜种植经多次讨论研判被否决,因为“眼界太窄”……
“种茶吧!茶种好了,价格卖得高,还能发展旅游业。”集体会议上,杨明霖提出“发展高附加值,一二三产紧密联动体验式茶庄园”这一设想。之后,经过社区“三委”、党员和居民代表多方学习考察,方案基本敲定。
谋定而后动,社区“三委”立即召开党员、居民代表和户主代表大会讨论这一发展思路。80多名党员、20多名居民代表一致通过。
一开始,社区组织部分党员、居民代表、种植能手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打定主意种植普洱大叶茶。普洱良种茶厂专家、技术骨干受邀到陈家渡居民小组后山实地踏勘、论证后,认为陈家渡居民小组后山因海拔高、气温低,更适合种植抗冻品种。于是,“紫娟茶”出现在陈家渡人的视线中。
战愚
说服居民迁祖坟腾出土地种茶树
“把零散的地规整成块,以集体的力量办大事。”曾有人这样形象地比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一般的土地好办,但是,陈家渡居民小组后山上有500余座坟冢散布在山林间。村民每次扫墓都必须带着砍刀上山,硬生生劈出一条路来,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样不方便不说,还存在着火灾和安全隐患。
早在2009年12月3日,《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便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清理限定区域内的散葬坟,实行集中到公墓、骨灰楼(堂)安置,加强公墓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于是,迁坟成了陈家渡改革的必经之路。
预料之中,迁坟之路坎坷重重。有人用一盆水把前来劝说的社区干部泼出门外,还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大院前,说着“十迁九败”“愧对先人”之类的话,说得社区干部心里十分难受。
难受归难受,事情就不办了吗?2014年,社区“三委”干部带头先把自家祖坟迁入公墓。之后,“三委”成员以联片包户形式,逐户走访,讲移风易俗是大势所趋,讲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经过两个多月攻坚,终于做通亲戚和邻里工作,大部分群众愿意零补偿迁坟。认真做了两三个月工作后,最终,杨明霖也换得家人理解。“共产党员做事,只要出于公心就问心无愧。”他说。
由于社区干部带头做表率,程序公开透明,最终,绝大多数群众表示理解和支持。在以“老坟不修不护,新坟迁入公墓”为基本准则的同时,社区还制定了人性化的措施鼓励迁坟。居民按报名先后顺序划片区选点,而村集体统一负责各农户迁坟的所有流程和开支,只要居民确定好日子,不花一分钱就可以顺利迁坟进公墓。短短3个月内,500余冢坟墓实现“零补偿”迁入“紫郦公墓”。这项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了,也增加了茶山的可用地面积。
标准、美观、和谐,一座“紫郦公墓”让村民有了文明祭扫之处。曾经极力反对迁坟的居民宽了心,拉着杨明霖的手连说“好”。
战私
干部无私心气正群众心里亮堂堂
在2015年第一批茶苗种下去时,陈家渡社区也曾遭遇“滑铁卢”。
“一开始刮大风,紧接着就是干旱、霜冻,过完年上山,看到近80万株茶苗全死了,我们全傻了。”居民回忆,由于当时的居民小组长经验不足、疏忽大意,当年一半以上的茶苗死了,损失总计超200万元。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居民并没有因此怪罪干部,反倒纷纷安慰。
为啥?陈家渡居民小组现任组长哈丽华说,因为居民心里亮堂:社区党员干部办事没有私心。
——担任社区党委书记期间,对于社区里困难群众的家庭情况,杨明霖心里都有数,经常自己掏钱帮扶困难群众。为解决贫困户陈松寿家的危房改造问题,他无偿让陈松寿一家先搬到自家老宅居住,直到房屋拆除重建好。
——以前害怕坟冢不敢独自上山的哈丽华,现在成了茶山“大总管”,每天比茶山工人还要早来半小时,天没亮就开始准备干活,因为“心气正,什么都不怕”。
事做了,居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件件实事得到群众认可,路越走越顺,事越办越稳。
经过两年摸索,陈家渡社区认为,专业的事情还是要给专业的人做。于是,2018年,社区成立了“郦缘茶叶产销专业合作社”,并通过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认定,摸清了家底。2780名居民以700亩荒山作价150万元参股,村集体以未分配的集体土地征地款502万元参股,委托专业部门制定“紫郦茶庄园”发展规划,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蓝图”更加清晰。
紫郦茶庄园项目预计总投资2000万元,茶园坡改梯、灌溉水利设施铺设、园内小块路铺设以及茶苗、农家肥、绿化树购植等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在村集体参与下,热闹且顺利地完成了。如今,茶山上的百万株紫娟茶苗,搭配种植3000余株樱花、桂花等多花、彩叶树种,形成别致景观。
此外,庄园建成750平方米的紫娟茶加工体验品鉴中心,集制茶车间、体验馆、品茶中心于一体。经过近5年努力,陈家渡千亩紫郦茶庄园建设已初具规模。社区“三委”带领群众到外地学习制茶工艺,培养造就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民间“茶艺人”,2020年紫娟红茶完成有机茶种植认证,茶叶售价达3600元/千克。
同时,陈家渡社区抓住昆明东南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形成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昆明主城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以地招商,与昆明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宜良赫思物流有限公司,建设鲜花、苗木交易物流展示分拣中心。项目租用集体“四荒地”93.04亩,租金每亩4000元/年,逐年递增,预计项目增加居民租金及务工收入人均300元/年。
战散
党员先锋冲在前凝聚民心办大事
其实,有许多次,杨明霖都想“撂摊子”——工程太大,精力消耗太多,五十几岁的人了,实在吃不消。但是,社区换届选举,他总是一次次被选上。
“谁能办成大事,谁真正为老百姓着想,大家伙儿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袁保全说。
自担任社区党委书记以来,杨明霖就下力气建强基层组织,规范党支部运行,整顿干部作风,并明确规定,只要群众到社区办事,不能拖延、不能推诿,“没有下班,随叫随到”。
社区工作人员张酒歌说:“我来社区工作的第一天,杨书记就告诉我要细心、要多想一步。”社区规定,遇到老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群众,办完事得把人搀扶着送到门口。
党组织强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必不可少。千亩茶庄园被分为5个片区,设立党员先锋岗,不是监督,而是带头。党员干部在前头,群众动力更足。
陈家渡社区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群众共同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一核两参三治多元参与”基层治理模式;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运用镇、村、组“周二联合办公日”畅通社区居民反映问题渠道,使得居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各项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老年协会、文化中心、文化室、农家书屋陆续落成,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各方资金得到整合,完成村内道路硬化,建成5座标准卫生公厕,2020年户厕改造完成率达85%以上,村内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民心凝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有力保障。“昆明市生态村”“昆明市党建示范点”“昆明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及昆明市“一村一品”示范村、“云南省卫生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是陈家渡社区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
“10年后,茶园将迎来丰产期,那时古树会越来越值钱,我也有个‘紫娟树下乘凉梦’呢!”杨明霖说,“为实现社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我们还在继续摸索前进。”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达娃梅朵任翊翔方圆
责编:肖窈
编审:李星
终审:钱红兵
相关报道>>>
“率先小康”梦已圆昆滇大地谱新篇
乡村CEO+专家+博士助推昆明乡村振兴
“厕所革命”让昆明乡村更美,实实在在地方便了村民
“农业+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农画一体!小村落变身昆明乡村振兴“样板间”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hot/12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