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悠久历史的,是宝安区内现存的290处不可移动文物(总数占全市1/3)和15家博物馆(总数居全市第一)。目前,宝安有不少历史文物被“活化”利用,让市民在感受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认同和保护文化遗产。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宝安的文物面临着被破坏的危机。
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宝安区六届人大常委会在6月27日召开了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深圳市宝安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要求积极做好全区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作为文物大区,宝安区在文物保护工作上有哪些成效和经验?面对文物被破坏的危机,宝安又该如何保护好全市三分之一不可移动文物和15家博物馆?
文物数量多且形态多样
走在宝安区沙井街道壆岗社区,在北帝路与村前路交叉口处遛弯,很容易就会被一栋墙体老旧泛黄、屋檐是复古式瓦砖的建筑物吸引。
走近就会发现,建筑物门匾石匾上刻着“智熙家塾”,旁边的石壁上介绍该家塾建成于光绪戊申(1908年)秋月谷旦,是深圳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华侨建筑,也是末代私塾。
智熙家塾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深圳市文物大区,宝安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区内现存不可移动文物290处,总数占全市三分之一,其中文物保护单位31处,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全区共有博物馆15家,总数位居全市第一;现有国有可移动文物2017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共计122件,文物标本2000多件。
宝安的文物不仅数量多,形态也是多样。除了家塾,有祠堂、民居、炮楼、庙宇、水井、塔阁等古建筑,也有粮仓、办公楼、厂房等近现代重要史迹。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最久远的是信宜遗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至商周时期。
2015年新修订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将文物社会、文化价值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一同写入了保护范畴。宝安的这些文物建筑携带着大量信息,也具备高度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
强化文物的活化利用
文物是需要保护的。文物保护的开展,首先依赖于顶层设计和制度的保障。
近年来,宝安区政府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争取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近100万元、博物馆补助资金460万元,率先启动全省首个区县级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宝安区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曾氏大宗祠、智熙家塾等11处重点文物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宝安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管办主任吴志刚介绍,宝安还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层层签订《文物保护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全市第一个文物保护义工队伍,将区古建文物安全巡查纳入了区网格办综管员巡查体系,与义工巡查形成梯次配置的科学巡查体系。
保护文物不是政府工作人员的专利,它是一个全民都应该参与的工作。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曾提到,保护文物不是把它们锁在柜子里,而是让它们回到人们生活中,“只有人们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才会去认同和保护文化遗产”。
宝安在文物保护方面,也注重让文物优势资源“动起来、用起来、活起来”。如“石岩上屋热线圈厂”原是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其历史地位不亚于安徽的小岗村,保护其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
2008年4月28日,宝安区投资350万元在“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旧址上建设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展出文物及史料800余件,利用工业旧厂房建立博物馆,复原三个不同年代的生产线、第一代劳务工宿舍及饭堂等厂景,不仅使“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旧址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也大大活化了工业文化遗产。
文物管理修缮工作难度大
“尽管宝安的文物保护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未出现文物被拆除的现象,但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加快,旧房子的拆除还是破坏了不可移动文物的生存环境。”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孙明指出,部分文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成为孤零零的单体文物点,不利于宝安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走访调查,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当地居民为了更高的土地回报,往往将宗祠、书室等所在地周边的建筑改建为高楼,用于办公与租住。
这些情况的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物保护单位产权复杂。孙明介绍,由于历史原因,宝安区文物的产权和使用权分属于村委、股份合作公司、私人及集体等多种主体,产权复杂难以查证,导致文物保护单位只用不管或只管不用,以至于文物年久失修,残损严重,存在着构件残缺、本体污损的问题,部分文物还存在结构安全隐患。
记者跟随孙明走访西乡街道固戍社区的5处不可移动文物时发现,这些文物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大多已残破不堪、墙体发霉、垃圾遍屋、杂草丛生。而保持完整的文物建筑,则用于房屋出租。
“这些文物都是私人所有,我们也不能过多干涉。加上很多业主都是华侨,旅居海外,几年都不回来一次,我们也没办法跟他们沟通。”孙明说,他们不在这里住,也没有文物保护的意识,也就不会花钱修缮了。
吴志刚表示,宝安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文物管理人员队伍力量不足、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宝安区文管办实有编制仅两人,临聘人员三人,且流动性较大,但要负责全区290处不可移动文物、15家博物馆。人员力量不足,不利于长期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吴志刚建议,应增加编制,配备更多的专业人员。
多措并举促进文物保护利用
面对文物被破坏的危机,宝安该如何保护好290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5家博物馆?
进一步理清文物产权是重点。《报告》提出,宝安区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要对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博物馆单位,重点是对产权不清晰或存在争议的文物进行全面调查核实,摸清每一处文物和博物馆单位的产权属性和使用管理情况,逐一登记造册,明确直接责任人,并通过书面等形式告知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由其安全直接责任人履行安全责任,妥善纳入平时管理和维护。
针对当前文物保护条件不足的情况,吴志刚建议,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安全监控系统,探索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纳入智慧管控系统,逐步实现远程监管、消防物联网监控和文物保护员智能巡检有机结合。
另外,要注重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满足文物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力量。要加大对文物保护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将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孙明则认为,要进一步提高文物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其在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百姓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让文物“用起来、活起来”。
■宝安区文物活化利用案例
●宝安抗日纪念馆被列为深圳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安抗日纪念馆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泽培陈公祠内,是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所在地。宝安抗日纪念馆是宝安国有博物馆,产权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股份有限公司,属集体产权,其资金由燕罗街道办事业单位党建服务中心统筹。
东宝行政督导处在这里组织、领导了路西解放区的抗日革命斗争,是路西解放区东莞、宝安一带的政治、军事、行政中心。督导处一直运行到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东江纵队北撤。馆内展品有缴获的日军头盔、东纵使用过的枪支等文物。
1999年3月,宝安区人民政府将泽培陈公祠列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组织修缮工作,1999年起在此筹建宝安抗日纪念馆,2001年7月1日建成并对外开放。2003年该馆被列为宝安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为深圳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该馆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和党员干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1年来累计接待参观者近20万人次
劳务工博物馆是宝安区唯一一家国家三级博物馆,目前无人员和机构编制,由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管下属事业单位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代管。劳务工博物馆现有馆舍为临时租用,馆舍是在2008年利用深圳市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旧厂房(现为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改建而成,产权为石岩街道上屋社区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博物馆现在主要为劳务工史料和文物标本的收藏展示基地、劳务工历史和劳务工问题的研究基地以及劳务工事迹和劳务工文化的参观教育基地。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fangchanchangshi/13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