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会上获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以及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的工作部署,当前深圳市正在全力推进《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下简称《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
与以往城市总体规划有所不同,《总体规划》体现了新时代的特点:在编制理念上,此次规划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坚持生态优先,强调底线安全意识;在覆盖范围上,此次规划以全市域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范围,强调全要素全类型自然资源统一管控;在规划体系上,此次规划特别强调规划的传导与落实;在实施监督上,此次规划注重规划实施过程的动态调整,最大限度保持规划的弹性。
阶段成果
会上,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代表项目组介绍了规划阶段性成果,他表示,基于对深圳城市基础条件评估和发展趋势研判,项目组初步明确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十大规划思路。
明确四个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总体规划》确定了四个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分别是:强化城市的区域核心引领,实现更高质量的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更有效率的集约发展;提升人居环境与城市品质,实现更加公平的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实现更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支撑、落实城市战略定位。
从描绘宏伟蓝图转为城市问题治理
《总体规划》直面深圳市发展的困境与挑战,更加注重城市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更加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性气象灾害、水资源与能源供应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更加关注民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更加关注资源环境承载等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约束条件,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的城市治理模式。
构建全域国土空间生态格局
《总体规划》立足于区域生态安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发挥区域绿地和水系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以山水林田海为基底,以生态廊道为隔离,突出“城海融合、蓝绿共生”的全域生态系统特点,构建完整的全域生态网络空间结构。
在加强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总体规划》要求,一是依据全域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强化基质生态斑块的完整保护,着力推动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的修复建设;二是发挥河湖水系与湿地对生态系统的裙带串联作用,依托自然、连续、开敞的主干河网水系廊道织补山、海、林等生态斑块;三是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重要海域整体保护修复;四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系统修复、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自然资源要素,实施重大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
打造“深圳现代都市田园新名片”
《总体规划》着力引导优化林地、湿地的空间布局,提升自然资源的游憩功能品质,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入城,让湿地入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自然资源保护模式,在全国率先形成生态示范。
考虑深圳市耕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按照现代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特点特点,《总体规划》将以耕地保护利用核心,探索现代都市田园建设,充分发挥耕地优质的农产品生产、科普教育、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及景观等多元功能,构建多功能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打造“深圳现代都市田园新名片”。
增强核心引擎功能,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在推动区域重要发展平台和重大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落地见效方面,《总体规划》提出:
一是共建粤港澳世界级一流湾区,以大都市圈为规划视角,以区域协同发展为重要规划内容,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促进深港深度合作,优化湾区中心城市分工协作,强化对珠三角外围辐射带动。二是积极推进深莞惠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湾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培育新兴增长极和重点功能区。三是一体化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高标准推进合作区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全面完善合作区城市功能,推进科技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节点、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总体规划》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同时,《总体规划》提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重点补足创新链短板,推进一批重要发展平台建设。以创新空间引领构建高效的城市资源配置体系,有效推动创新要素合理配置、自由流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陆海联动加强陆海空间耦合和管控
《总体规划》提出,实行陆海“大资源”的整体规划管控和资源配置,强调海岸带地区的陆海空间耦合作用,以海岸带为重点促进陆海功能协调与一体化发展,促进滨海资源的高效利用。深化研究海岸带地区陆域防灾减灾系统,通过加强海岸带地区陆域管控,形成符合自然规律的城市缓冲地区,有效保障城市功能和海洋生态安全。
划定功能分区,实现海岸带统筹协调。将原有的陆域、岸线、海域分头管理模式转为海岸带统筹管理,划分陆海主体功能区,生态空间强调生态保育优化,保障城市安全;生活空间强调公共优先,提升城市品质;生产空间强调产业集聚,促进产城融合。
加强海岸带建设管控,缝合陆海公共空间。结合不同岸段的生态敏感性和市民亲海诉求,划定海岸带建设核心管理区和协调区,实行刚性退线、分级分类管控。
划定统筹单元,层层推进陆海统筹。借鉴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经验,探索编制陆海一体的空间详细规划,从功能布局、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等方面综合考虑陆海需求,形成陆海整体空间格局。
探索符合深圳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总体规划》提出,在历史遗存保育方面,将探索符合深圳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系统整合、充分挖掘并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创新完善保护与活化利用制度与机制,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鼓励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创新探索多元历史建筑功能活化模式,延续历史文脉。
在文化名片打造方面,将进一步弘扬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通过系统规划、精细化设计,把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串联集聚起来,打造移民文化、改革开放文化、先锋创意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融合一体、具有深圳特色和韵味的城市文化品牌。
在景观风貌塑造方面,将依托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空间格局和生态基底,进一步塑造“山、海、城”整体景观风貌。统筹各类空间资源,尊重自然生态禀赋,整合特色人文要素,彰显海洋文化特色,促进陆海文化融合,塑造形成山海贯通、可感可游、连接城市与自然的整体景观风貌。
树立民生幸福标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方面,《总体规划》提出完善“租、购、补”三种渠道和供应“市场商品住房、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四类住房,建立适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优化居住空间布局,改善居住环境品质,加大居住空间供给。
此外,《总体规划》还提出,在教育设施方面,多渠道保障基础教育学位供给,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化高校规划布局;在医疗卫生设施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促进医疗资源布局均衡化发展;在文体设施方面,规划一批兼具深圳特色和国际化水平的标志性重大文体设施,打造一批体现城市影响力的地标性公共文化建筑精品。交通市政方面,围绕城市枢纽为核心,构建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区域协同、开放共享的市政设施体系。培育社区中心,差异化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构建环境友好、设施完善、活力多元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
《总体规划》提出,将完善“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合理布局公园,完善绿道建设、推进碧道、森林步道规划建设,加强开敞空间连通度,进一步提升公园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的可达性和便民性,发展立体绿化,提升开敞空间品质。
探索突破小地盘超大城市的资源瓶颈
作为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地均产值最高、国土面积最小的“超大城市”,《总体规划》为深圳下一阶段中长期城市发展规划开出了“三道”破解城市发展资源困境的“药方”。
探索从单一到多元的空间再造。一方面,以重点更新单元、较大面积产业空间整备片区的方式,推动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为主导的存量用地成片连片开发,促进片区功能整体提升。另一方面,用好用足“专项工具箱”,打出“组合拳”,强化各方式之间的统筹和融合,综合运用城市更新、土地整备、棚户区改造、违法建筑处置、闲置用地处置等存量空间再开发实施手段。
探索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管控。鼓励三维立体空间复合利用,坚持立体开发,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适度引导建筑功能置换,提升建筑空间使用弹性,实施密度空间分区管制,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塑造资源紧约束地区高品质的国土空间。对重点片区进行城市设计,进一步挖掘城市空间的三维利用效率,提升品质效益。
探索从市域到区域的空间协作。积极推进与周边城市空间协同发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共享共建,加强科技产业科技创新。打造深圳“飞地型”新城区,加强合作区与深圳一体化发展,增强合作区对深圳高端产业要素的吸引力与承载力,完善合作区综合交通网络,推动合作区高效融入大湾区。
专家观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
要做好城市存量发展的文章
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表示,为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责任担当,《总体规划》需要注重城市发展目标指标的提升,如GaWC排名;要在加强源头创新能力,加强高等教育,推动光明科学城建设;要加强风险防范;要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围绕“和谐宜居”做好城市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城市战略定位,要关注城市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估,找准功能定位。
李晓江表示,要做好城市存量发展的文章,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并在中微观提倡空间的混合开发。在陆海统筹问题上,李晓江建议,须合理利用港口资源和岸线资源,港口功能配置不应只考虑集装箱运输,应加强海洋研究、科考、生态、制造等功能的配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
合理布局生态空间,实现GDP、GEP双增长
对于此次参与“把脉”的《总体规划》,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直言,“规划思想与方法先进”。他表示,《总体规划》要合理布局生态空间,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环境优美,实现GDP、GEP双增长。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三者为包涵关系,自然保护地应逐步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在生态修复方面,他表示在现有五大工程基础上,须增加城区生态修复,提升生态服务功能。要强化自然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廊道的修复。要注意改造人工林,提升生态功能,增加GEP。山地生态修复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
在陆海统筹方面,他表示要强化海岸带保护修复、河口与近海污染治理、陆海生态保护红线与自然保护地衔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
关键是在规划中落实空间保障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一个命题作文,关键是在规划中落实空间保障。他表示,《总体规划》要夯实家底,打造功能、责任和权益“三位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加强与“三调”数据的衔接,处理好历史遗留用地问题;开展“双评价”成果系统分析工作,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城市战略布局进行空间校核。
在坚持陆海统筹方面,他表示要创新陆海统筹弹性管理方式。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以陆海功能转换区预留未来发展空间,科学合理设定并论证自然岸线保有率比例。
他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预测对未来人口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的发展趋势,支撑城市发展战略决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
倡导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结构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表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深圳新的发展起点,在规划理念上和区域协作上需要大胆创新。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他倡导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多中心之间有快速的联系,同时促进本地便利,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在深入研究现代城市范式与传统城市发展的差异后他表示,公共资源配置不能仅考虑居住场所,还要考虑工作场所,规划指标计算也不能简单以居住人口来计算。对于《总体规划》,他表示,要认真思考深圳快速发展的真正动力和原因,考虑深圳城市发展面临的短板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研究未来的产业和社会形态。
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原会长、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委会副主任廖虹雷:
增加“岭南水果种植”规划试点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xcqzs/10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