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大桥原为太原通向汾阳公路的主要桥梁。原有一座民国8年(1919年)建的木排架简支梁木桥,跨径小,桥长780米,其中主桥长660米,22孔,每孔跨径长30米,后因河床西移又将桥增长到840米(包括桥头引道),桥宽3.3米,为木排架桩台墩。20世纪初改为石台墩木面桥。石墩木面桥由山西大学堂校长王录勋设计,经过招标由承包商修建。
民国26年(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入侵山西,阎锡山军队撤离太原时将此桥炸毁。1942年日军为了战争需要,在城西西汽路汾河上修建了一座70孔钢筋混凝土排架式矩形桥,俗称“洋灰桥”。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0月开工建造,次年7月竣工通车。“洋灰桥”全长700米,其宽度仅有6米,其中车道5.5米,仅能容一辆汽车通行。桥的最大荷载为12吨。
1954年1月1日,太原市人民委员在旧桥之南约50米处修建的新桥落成通车。新桥为悬臂梁钢筋水泥结构,29孔,孔径17.4米,造型美观,宛若一条巨龙横卧汾水之上。桥长480.5米,宽15.4米(车行道宽12米),高5米,能并行4辆汽车,荷载汽13(级)拖60吨。桥头两端栽苍翠的云杉、侧柏和乔木。桥身安装有碘钨灯柱,入夜繁星闪烁,光华四射。
1996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决定爆破拆除旧桥,同时在原址上重建新桥,1997年10月12日新桥竣工通车。新迎泽桥包括主桥、桥东立交桥和桥西立交桥三部分。全长970米,主桥长511.6米,桥面总宽50米,其中机动车(双向八车道)宽31.5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6.5米,人行道宽2.5米,外侧栏杆宽0.25米。全桥为8个桥墩,2个桥台,桥孔跨径两边各40米,中间为60米,设计荷载汽—超20(级),特种平板挂车—300吨。主桥与东西引桥相接,在主桥与引桥连接处设置共用的刚性桥台。2007年,在迎泽大桥南北两侧又建成了配套的匝道桥,将迎泽大桥与滨河东西路连接起来。
迎泽大桥的变化标志着太原的城市发展,“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70多年过去了,但是当年太原战役中的“夺取洋灰桥战斗”不能忘却。史料记载:1949年4月20日,太原前线炮声隆隆,人民解放军发起了对太原的总攻击。汾河洋灰桥在太原西水西门西南四五里处,连结着市区和汾河西,是人民解放军由河西攻取太原城内的必经之路。人民解放军首先从南堰、北堰发起进攻,战势由南境向北推进。横扫了万柏林东南境的阎军,打掉了小王村阎军西区指挥部。阎军河西防区总指挥、61军军长赵恭乘坐吉普车在刚逃过汾河桥准备进城时,被我军炮火毙命。剿灭了河西防区总指挥部之后,我军继续北进,向下元、移村和大小井峪一路攻到汾河上的洋灰桥西口。解放军64军在晋中部队配合下大胆猛插,迅速攻占了河西岸的桥头堡,控制了洋灰桥。使汾河东、两侧的敌人完全被分割,切断了汾河西区敌人的退路,为解放军迅速歼灭河西之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太原城西分布有煤炭、军工企业和两个飞机场,汾河上通向城内的唯一一座桥梁洋灰桥,一直是阎锡山苦心经营的战略重点。此前,阎军深知这座桥的重要性,因此在桥东修筑工事,碉堡林立。为守城,曾构筑独碉、群碉、梅花碉等数百个碉堡,派4个师11个团的兵力把守。
正对桥东口20米处,建造了一洋灰梅花碉,用地道通往紧靠桥口的水泥地下碉,在这里可用短促火力封桥面。紧靠桥东,北边有11个堡垒,南边有12座梅花碉,东南和正南仅大碉就有7个,加上环城铁路上6个高碉,西关和西城上敌人的炮兵,对洋灰桥构成了4层立体交叉火网,且派有军王牌军守。当人民解放军抓住桥西敌人时,一个阎军俘虏向东指着说:“你们能俘虏我们,但是你们却俘虏不了他们。”然面,解放军五七0团五连的勇士们仅用几十分钟就夺取了桥东桥头堡垒,创造了光辉战例。夺取洋灰桥,为人民解放军攻城铺平了道路。
“迎泽大桥”因迎泽大街而名。说“迎泽大桥”,就不能不说说“迎泽大街”。迎泽大街被誉为三晋第一街,是太原市的一条东西向城市道路,位于太原市中心,是太原市的标志性、交通性、景观性、生活性主干道,也是太原市历届总体规划中的太原市城市中轴线。来太原的外地朋友一出火车站,一条宽阔整洁、贯穿东西的大街就会映入眼帘。这条大街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就是曾经担任过太原市市长的岳维藩同志。
岳维藩,1914年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沟南村;1936年在太原成成中学求学;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岳维藩历任山西牺盟会县特派员、中心区秘书、县长、太岳行署处长、专署专员等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过太原市市长、南京市市长、山西省副省长、太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maifanggushi/114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