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小五堡”中,据说郝堡建村最早,由河北霸州郝氏建于清康熙年间。稍后是赵家圈,由双口赵家建于清雍正年间,一说建于清乾隆年间。再后是徐堡,相传由徐大胜建于清乾隆元年,也有说是由郝堡徐志兴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接着是前堡,由常利增建于清嘉庆年间。最后是后堡,由冯自成、刘常富建于清道光年间。
郝堡又称郝家堡,也曾称作赤家堡。赵圈也叫赵家圈或赵家庄,曾是双口的佃户村,解放前村中仍有赵家的墓地。前堡又称前常家堡、常家堡、前常堡,徐堡又称徐家堡。后堡也称后常家堡、后常堡,原是王庆坨佃户村,称北房子口。清同治年间改称大直庄,因谐音“侄”有贬小之意,光绪年间改称后常家堡。也有说是因位于前常家堡村北且建村晚于前常家堡而称后常家堡的。
说起这“小五堡”,不得不说到高家场。高家场位于郝堡村南,是高氏被亲戚郝氏招来郝堡定居而成村的,称为高家场。高家场建村后一直作为一个独立的村存在,直至1949年并入郝堡村。故他也算是“小五堡”中的一个隐形村。
“小五堡”中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村要数高家场村,清道光二十六年(1946年)《津门保甲图》西面一带村庄图说上曾标有他的村名,却不见“小五堡”中的其他村名。直至《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三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天津县属村庄北乡村中才有郝家堡、赵家圈、前常家堡、后常家堡、徐家堡和高家场,且郝家堡、前常家堡、后常家堡、徐家堡4村后均有“前无”的括注。至此,“小五堡”才在现存的文献中正式集体亮相。
1918年,“小五堡”隶属天津县西乡第十七区。1930年,隶属天津县北乡。1934年,“小五堡”隶属天津县第三区杨柳青镇,均在子牙河北岸。据当时河北省各县村镇调查表载,当时郝家堡有41户201人,编乡序号为40,距市界西北32里;徐家堡有38户165人,高家场有12户68人,赵家圈有33户115人,前常家堡有22户106人,编乡序号均为40,是郝家堡的副村,距市界也是西北32里;后常家堡有64户298人,编乡序号为41,距市界西北34里。
1940年至1945年日伪统治时期,“小五堡”隶属天津县第三区双口乡。1945年9月至1946年9月,隶属民主天津县五区。1948年隶属天津县七区,1950年隶属天津县四区。1953年建津北郊区,小五堡隶属安光乡。1958年4月隶属河头乡,1958年10月隶属红桥区幸福人民公社河头大队,1959年隶属北仓公社河头管理区。1960年隶属天津市药材培植场,1961年隶属青光分场和青光公社。1963年隶属北郊区岔房子公社,同年又改隶双口公社。1977年11月,“小五堡”中除后堡隶属双口公社外,其余均隶属岔房子公社。由此,“小五堡”除后堡外,其余4村一度曾被称为“四堡”。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maifanggushi/113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