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来,在城垣面积并不大的这座古城,秦州古城的祖宗先辈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许多令人怀古幽思的文化遗存,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些幽深的古巷及散布于街巷间的传统古民居了。
本报记者侯若志顾丽娟
古民居是散落天水古城的“明珠”,综合保护利用迫在眉睫
登临天水市秦州区南北二山,从远处眺望,在俗称“西关里”的一片地方,可清晰地看到一条条古巷、一幢幢传统民居,宛如一颗颗“明珠”撒落于此。信步走进其中,古巷幽深,庭院宽敞,房舍精美,花木扶疏,构成了天水传统民居的特有风貌。
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汹涌澎湃的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天水市现存的传统民居到底还有多少,其价值及保护利用又如何?带着这一串疑问,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记者来到天水市——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探寻究竟。
在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至今天水市对古民居先后进行过3次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天水历史建筑、古民居主要分布在秦州区枣园巷、大小巷道、三星巷、自由路、自治巷等7条历史文化街区,总占地面积1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1.2万平方米。目前保存较好的有143处古民居院落,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天水市名城委第一批挂牌保护院落4处。最具代表性的有胡氏民居、石作瑞、冯国瑞等名人故居。
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天水市为143处古民居建立了档案,并根据古民居的风貌、价值等,实施了文物保护、保护修缮、改善整治、有机更新等保护措施。
但一个严酷的事实也不容回避。在近些年旧城改造中,由于对古民居保护利用的一些模糊认识,存在着违背城市保护规划,大拆大建,随意改变规划确定的建设密度、容积、高度及特色风格,破坏了古民居存在的氛围和环境,结果是“拆了一些不该拆的,建了一些不该建的”。其次是古民居产权绝大多数属于个人或单位,使用居住者对其有着“生杀大权”,古民居虽具有较高的建筑研究及历史人文价值,但居住价值并不高,由于天水老城区居住人口密度高,院内增建、拆建、违章搭建建筑多,院落空间被挤占,周边被高层建筑包围着,供水、供电设施老化严重,排水、供热等设施不配套。由于年久失修,木朽墙危,存在着安全隐患。
近年来,历届天水市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曾多方尝试。
总部设在美国纽约,成立于1965年的世界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2006年6月21日公布了2006年世界100处濒危历史遗迹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6处历史遗迹,天水市秦州区的古民居赫然名列其中。文中称“天水以保存有许多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名人故居和古典院落而闻名于世,但现在许多古民居成了多户家庭共住的大杂院,其他古民居则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损毁。现在,城市现代化已成为(古民居)最大的威胁,许多古民居因为道路拓宽和修建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物而被轻率地拆毁……”。
“不能忘了回家的路!综合保护利用好天水古民居这一独特而珍贵的资源,让其在新时代‘活起来’,这是一份光荣,但更多的是责任,我们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做好这件事。”天水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回答掷地有声。
“腾笼换鸟”,产权置换,棚户区改造和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古民居迎来“春天”
12月6日下午,天水市上空飘着细碎的雪花,户外滴水成冰,走进秦州区西关古城三星巷里,一片火热的施工场景,工人们正在忙碌地修复同治十年进士张和的故居。这只是已全面推开的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中的一项。
为从根本上综合保护利用好秦州古城西关片区古民居群,改善街区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天水市政府于2012年开始组织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的规划编制报审和项目的相关前期工作,2015年组建了天水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筹资融资组织实施这一项目。
项目总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建设范围:东至大众路、西至双桥路、南至南明路、北至成纪大道。改造安置居民4700户。配套建设服务用房及居住区停车场、水、电、暖、气、通讯、垃圾收集等公用设施以及道路广场,绿化景观等室外工程。项目总投资为41亿元。项目计划分为二期实施,其中一期澄源巷、自由路和三新巷片区建设范围东至大同路、西至双桥路、南至解放路、北至成纪大道,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96万平方米,改造安置居民1000多户,项目总投资18.03亿元,建有地下停车场56000平方米,约1500个地下停车位。二期育生巷、忠义巷、自治巷片区建设范围东至大众路、西至双桥路、南至南明路、北至解放路,占地面积29.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41万平方米,改造安置居民2500多户,项目总投资22.74亿元。建设地下停车场4处,面积65000平方米,约1630个停车位。
项目进展如何?“西关片区一期项目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各项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共完成投资14.69亿元。”在施工现场,天水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雒亚峰如数家珍般地介绍。
《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设计方案》分别通过了市规划局和市规划委员会的审批;办理了一期项目澄源巷、自由路和三新巷片区选址意见书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办理了规划红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批复、土地使用证等相关前期手续。
目前,三新巷片区征收安置已接近尾声,片区内原有居民638户,目前已签订征收安置搬迁协议560户,已收回房屋493户。已拆除新建房屋278户,拆迁总面积20135平方米。自由路、澄源巷片区也开始进行征收安置,片区内约有住户520户,目前已签订征收安置搬迁协议68户,已收回房屋26户。
先后完成了4个省保院落和10个县保院落、46个保护点的修缮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的评审。一批单体工程陆续开工建设。总投资531万元的解放路牌楼已于6月份竣工。三新巷67号县保院落张家大院,保护点院落三新巷10号、25号、16号,杨家大院2号,厚生巷13号宅院等一批院落修缮工程也陆续开工建设,其中三新巷67号、10号,厚生巷13号院落目前已完工,共完成投资约358万元。城墙博物馆、崔家巷片区、三新巷广场等单体工程目前已完成方案设计并上报有关部门审批,近期将开工建设。
西关片区二期项目建设已启动。完成了4.5亿元的资金融资。截至目前,西关片区项目共落实项目资金31.82亿元,到位资金18.57亿元。
今年70岁的赵昌荣,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已30多年,项目实施时,本安享天伦之乐的他被请来负责工程技术方面的“把关”。“本次修复为保护性修复,根据国家文物法,修复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础上,用上一切原来的东西。”“这个项目的实施是跨时代的,怎么赞誉都不为过。”赵昌荣先生激动地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随着项目的全面实施,结合棚户区的改造,西关片区的4700多户居民将陆续得到安置,这一“民心”工程受到市民的高度赞扬。
原来住在西关赵家巷的庞全喜就是项目实施的受益者。庞全喜一家以前的房子只有40多平方米,产权置换后,他搬到了位于秦州区黄金地段的名城瑞苑,分到一套93.49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房子。名城瑞苑是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安置点之一,共360套房,现在整个西关片区已经入住202户。
“原先的房子比较破旧,一下雨又潮又湿,环境极差,一下搬进这么好的楼房,而且享受许多优惠政策,真要好好感谢党和政府。”住上新房子,庞全喜高兴地说。
“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保护。”活化利用、引人入宅,让古民居真正“活”起来,这是天水市在做好综合保护这篇文章之时,谋划的又一“大手笔”。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hynews/11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