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如皋置县前的建置隶属,据现存明,清时期的《如皋县志》载:春秋时(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如皋叫郧,又名发阳,发繇口、发繇亭(故址即今立发桥),属吴国。
战国时(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改属楚。
秦初,隶属于东阳郡。
汉初,为吴王刘濞封地,属于海陵县(故治今泰州)。
三国时,曹操令江淮地区居民迁徙,海陵县废,为隙地。后吴主孙亮以吕岱(吕是海陵人)为大司马,吕复置海陵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如皋地属广陵郡海阳县。
原如皋县建于东晋义熙年间。据现存明,清时期的《如皋县志》载: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而析置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五县。(据《太平衰宇记》载:“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此以得名。
北周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入宁海县。如皋县隶属于海陵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于扬州总管府(605年改为江都郡)。
唐太和五年(831年),设置如皋场,隶属于海陵县。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升姓皋场为如皋县,隶属于泰州。
北宋初,如皋县隶属于淮南东路泰州军。
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
明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府泰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如皋县隶属于通州。
民国初年,如皋先后隶属于淮扬道和苏常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如皋县隶属于江苏省第四行政区。
如东原为如皋东乡。1940年冬黄桥决战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命第三纵队挺进通、(南通)、如(如皋)、海(海门)、启(启东),同时将原如皋县分设如西县和如皋县(如皋东乡)。1941年起,如皋县隶属于苏中第四行政区。
1945年秋,如西县复名为如皋县;如皋县易名如东县。如东县隶属于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翌年秋,隶属于第九行政区。
1949年后,如东县隶属于苏北行政区南通专区,1953年后为江苏省南通专区,1968年后改称江苏省南通地区。
1983年,江苏省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如东县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
行政区划
如东县在春秋时代是一块卵形沙洲,其后泥沙不断淤积成陆。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属如皋县。
宋天圣五年(1028年)筑范公堤后,开始垦荒,土壤逐步熟化。
北宋开始设置掘港、丰利、栟茶、马塘、古坳诸场。
1912年实行地方自治,建掘港、苴镇、丰利、双甸、岔河、马塘6个行政局。
1928年为如皋县的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第十共五个区。
1940年新四军东进后,将如皋县划为如西、如皋两县。白蒲、丁堰、柴湾运盐河一线以西为如西县,以东为如皋县。本县辖掘港区、马塘区、岔河区0双甸区、滨海区(该区包括丰堤外及长沙、北坎一带。
1941年8月13日以后,为了粉碎日的“扫荡”和“清乡”,全要区乡设量凡经变化。
1943年春,串场河以北辖丁东区、双岔北区、丰西区(不久为栟丰区)、丰东区、掘马北区及掘东区(一部分在河北),串场河以南辖掘马南区、汤园区。
1945年9月如西县复名为如皋县,如皋县易名为如东县。本县辖双甸、景安、公河、汤园、桐本、丰利、梆茶、苴
镇、掘港、掘东10个区。
1947年1月,因国民党军队对如东地区大举“清剿”和“驻剿”,为了更好地坚持原地斗争,故重新划并区乡,设城东、景安、栟丰、汤园(该区于1947年春至1949年粉属通如行署)、苴丰、掘马北、掘东、桐本8个区。
1949年东台县的栟北区划属如东。本县辖丁捻、蒲东、景安、双甸、梯茶、栟北、丰利、直镇、掘港、掘东、掘长、沿海、桐本、出河、汤园5个区。
1954年将白蒲、林梓、丁堰、雪岸、东陈一线划归如皋县。本县辖下列14个区及162个乡(镇)。共辖1179个行政村和38条街道。
1956年将四港、五窑乡划归南通县。
1959年将旧场公社划归海安县,形成现在的版图。
1957年全县分为9个片、41个大乡,604个高级社。
1958年,全县建立大圩、徐征、巩王、华丰、应泉、惕庵、桐本、潮桥、尊三、苏云、马塘、岔南、岔北、顾茂、芳根、古坝、、岔河、石甸、宗奎、达富、、景安、先民、庭贵、宏林、直夫、德贵、旧场、浒零、栟茶、四明、五义、环港、光荣、丰利、福亮、长沙、卫海、北坎、和春、杨於、灯塔、掘港等42个人民公社,共辖460个生产大队,3582个生产队。
1981年,本县辖掘港、掘东、苴镇、丰利、样茶、双甸、岔河、马塘等8个区,掘港、栟茶、马塘、丰利、岔河等5个县属镇,44个农村人民公社,4个渔业公社,6个场(不含省属如东农场和掘港农场),763个生产大队,7085个生产队和729个相当于生产队的单位。
1983年,政社分开,全县划9个区(包括一个渔业区),58个乡(包括4个渔业乡),5个镇,799个村,7380个村民小组。
1999年初,全县有42个乡镇、4个场(不含国营掘港农场、如东棉场、盐场)、729个行政村、56个居民委员会。3月底,根据“规模适度,共同富裕,有利耕作,方便管理”的原则和“精简村干职数,减轻群众负担”的精神,全县村民委员会合并为498个。同年9月,石甸乡撤乡设镇。
2001年将原42个乡镇调整合并为26个乡镇。其中九总乡、环镇乡合并到掘港镇;潮桥乡合并到马塘镇;岔南乡、岔北乡合并到岔河镇;石甸镇、双南乡合并到双甸镇;汤园乡合并到新店镇;童店乡、华丰乡合并为城南镇;南坎乡、东凌乡合并为大豫镇;北渔乡合并到长沙镇;新光乡及北渔乡近海村、河港村和环渔乡环东村合并到苴镇;石屏乡、环渔乡及丰利镇新海村和洋口乡光荣村合并为环港镇;洋口乡、南渔乡合并为洋口镇;浒澪镇合并到栟茶镇;于港乡合并到河口镇;华丰乡华新村和兵房镇三港村划入丁店乡。其余13个乡镇维持现状不变。年末,全县有17个镇、9个乡、6个场(含国营掘港农场、如东棉场、盐场),497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办事处、65个居委员会。
2002年全县有11个乡镇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其中将丁店乡合并到兵房镇;饮泉乡、孙窑乡、曹埠乡合并为曹埠镇;凌民乡合并到马塘镇;古坝镇合并到岔河镇;凌河镇合并到丰利镇。全县共减少6个乡镇。同时,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沿南乡、袁庄乡、景安乡、新林乡均撤乡设镇,其余11个镇保持现状不变。年末,全县共有20个镇、6个场(含国营掘港农场、如东农场、盐场)、324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办事处、72个居委会。
2003年将掘港镇与城南镇合并,设立掘港镇;丰利镇与环港镇合并,设立丰利镇;洋口镇与新林镇合并,设立洋口镇;河口镇与景安镇合并,设立河口镇;袁庄镇与沿南镇合并,设立袁庄镇。由20个镇划并为15个镇。全县15个镇、2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2个居民委员会、311个村民委员会。
2009年,撤销大豫镇和兵房镇,以原两镇所辖区域设立新的大豫镇,镇政府驻大豫镇东凌村。行政区划调整后,大豫镇行政区域面积195.47平方千米,人口10.67万人,辖4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调整后,全县辖14个镇:栟茶镇、洋口镇、苴镇、长沙镇、大豫镇、掘港镇、马塘镇、丰利镇、曹埠镇、岔河镇、双甸镇、新店镇、河口镇、袁庄镇。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hot/119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