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小产权房(脱贫“小车间”有大作为——化德县“车间+N”扶贫模式走出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

“轧轧轧轧轧轧轧……,轧轧轧轧轧轧轧……”长顺镇新富村的“脱贫车间”里缝纫机声不绝于耳,6名贫困户分工明确、高效连贯,一个个加工好的双层编织袋整齐码放在车间一角。夏元培和妻子都在这间车间打工,夫妻俩同心协力,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技巧和流程。夏元培告诉记者:“每年冬春季节属于农闲季节,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没人要了,往年就在家里闲着,自从有了这个车间,我们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活儿多的时候我俩一个月就能挣6000元,今年春节后到3月底就挣了将近一万元。”。

2017年以来,化德县按照市委、政府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针对空壳村多、产业覆盖面小、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牵住产业扶贫“牛鼻子”,以实施“百企进百村”扶贫攻坚为契机,依托服装和新型合金材料包装产业,推动龙头企业下农村,组建“脱贫车间”,创新“车间+N”扶贫模式,探索出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新路。

化德县“车间+N”扶贫模式,即政府拨付引导资金,动员服装等优势特色企业在贫困村建设服装车间,就近吸纳贫困人口在车间打工、增加收入(简称为脱贫车间),同时统筹推进其他产业扶贫项目(简称为N)。“车间+N”扶贫模式的推行,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就业难”、企业“用工难”、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难题,达到了村集体有收入、贫困群众能就业、企业获效益的多方共赢目标,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截至4月初,在全县6个乡镇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建设脱贫车间6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44人,年人均增收1.2万元,928名贫困人口受益。

车间到村头致富有奔头

“脱贫车间”坚持政府主导、村委会主体、企业经营、贫困户参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的模式,充分发挥服装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积极引导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到贫困村进行合作帮扶,将工厂开到贫困户的家门口,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有了产业支撑,为贫困人口搭建了就业平台,提供了技术、门路、岗位,通过“就地打工”实现贫困人口充分就业稳定增收,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真正实现了“脱贫车间到村头,群众致富有奔头”。

“脱贫车间”的建设,将企业、农民增效增收紧密结合起来,拓宽了帮扶领域,丰富了帮扶内涵,提高了帮扶精准度,更提升了贫困人口自力更生的能力。在“脱贫车间”打工的贫困户为其他贫困户和广大农牧民做了一个“脱贫靠自己、致富靠劳动”的正能量榜样,进一步焕发了贫困人口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张润林今年3月来到新富村“脱贫车间”,经过一个月的练习,现在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缝纫机机工。张润林的丈夫患有甲亢和心脏病,没有劳动能力,她白天在“车间”干活儿,晚上回家照顾丈夫、打扫做饭。在“脱贫车间”的一个月时间不仅让她提升了操作的技能,更让她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她说:“在家门口又能打工、又能照顾丈夫,不管多苦多累我心里都是高兴的,下个月发了钱就能领他做体检了,我相信往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增收多元化农村现活力

“脱贫车间”聚焦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着眼于破解农民增收和素质提升这一根本性问题,把村委会闲置的集体活动场所和设备租赁给企业,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扩大了集体经济,进而补齐了农村发展短板,实现了产业由城市向农村发展、就业从城市向农村推进、文明由城市向农村延伸。

2018年仅长顺镇德善村“脱贫车间”就吸纳46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42人,全年共计生产服装4.1万件,发放工资16.3万元。

“脱贫车间”的建设,既发展了村集体经济,让农民通过非农产业有了稳定收入,又为推进乡村振兴探索了多元发展的新路径,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由传统农牧业逐步向靠服装加工、新型合金材料包装加工等多种优势特色产业转变,农民增收渠道更宽、增收方式更多元化。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牧民对养殖业依赖,减少了养殖对环境的压力,起到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了生态建设和禁牧工作成果,促进了生态恢复,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fengshui/111671.html

相关推荐

联系电话
微信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