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发现,更名的物企都加上了「服务」二字,有些物企还融入「科技」、「智慧」等字眼。
更名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件小事,当中可能暗含着实际运营方向的调整。
如2016年-2018年间掀起的"房企更名潮"一样,各大房企在品牌名字中去除「地产」、「置业」等词语,表示"去地产化"的决心,积极谋求多元化或业务转型。
那这一次,扎堆更名的背后,物企在打着什么小算盘?
随着地产存量时代的到来,物业与资产运营企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原本对物的管理将慢慢衍生聚焦到对人的服务。
物企更名的一大意义就是为了告诉市场:"我们未来会更加突出服务本质,逐步淡化物业"管理"行为的行政色彩。"
对于大多数物企来说,目前收入仍主要来源于基础物业服务。克尔瑞科创数据显示,2019年,500强企业基础物业服务收入达2660.53亿元,同比增长17.86%,占总营业收入的78.08%。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业主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各头部物企还在积极部署多元化的社区增值服务,例如在线商城、家政美居、社区社交活动等......根据克而瑞科创的统计结果显示,TOP20的物企在增值服务上的收入增长率非常高。
在目前业主对物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物企只有保证服务质量,才能保证主业务的营业收入。
更名,也是物企对外界表明提高服务质量的决心的一种措施。
两年前房企改名是为了"去地产化",如今物企改名也有一个"去物业化"的考虑。
过去长期以来,多数物企在地产母公司的依赖下发展,只重视物业管理而对自身经营的问题考虑较少。随着国内逐渐进入存量房时代,物业仅依靠地产母公司来扩张规模这条路子已经越走越窄了。
在此情况下,物企也只好"多条腿走路",发展多元化业务。目前多数头部物企正在向城市服务、空间科技服务、公建服务等多个场景布局,向物企服务边界延伸。
其中"城市服务"成为物企多元化布局的新宠儿,像碧桂园服务、龙湖智慧服务、世茂服务等都将触角伸到了城市服务。
对于企业来说,每走一步棋,最终都是为了盈利。从长期来看,城市服务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华泰证券研报称,仅市政环卫就能够为物业管理行业带来16%的营收增量。
其中,碧桂园服务最先当起了环卫工,吃起了市政环卫这块大蛋糕。碧桂园服务在今年下半年收购了两家环卫领域企业,还参与了几个城市环卫业务的竞标,包括山西省寿阳县环卫项目、南宁市良庆区市政道路环卫作业服务等。
目前传统物业行业发展即将到达天花板,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物企加入到"去物业化"行列中来,发展多元化布局。
除了回归服务本源以及发展多元化业务,物企的更名也表达了拥抱科技的愿景。
科技给不少行业带来新的想象空间,物业行业亦如此。近几年来,随着大数据、5G等技术不断融入居民生活,智慧社区、智慧建造、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与科技化的概念也进入到物业行业中来。
据克尔瑞科创数据显示,目前TOP20的头部物企旗下共有110家科技公司被孵化或战略投资。同时这些物企旗下的科技公司所涉及的业务类型较多,达到22个,其中智慧社区、智慧建造、软件开发占据前三位,分别占比19%、17%和16%。
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量,是未来物业行业主要的发展方向。
所以不少物企在更名时都融入了「科技」、「智慧」等字眼,就是要向外界证明:"我们是有能力向智慧化转型的!"
物企更名除了背负上述所说的特殊使命外,有业内人士指出,从某种角度而言,物业为了跟上资本风口,希望通过更名,吸引资本关注。
在房地产市场的增速开始放缓时,物业服务正成为新的逐利风口,近两年来物企扎堆上市,都想在资本市场讲一个好故事。
明源地产研究院称,在今年上市的14家物业服务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都表示将募集的资金用于收并购等战略扩张,使用资金比例的均值约为61.7%(折合并购金额均值约19.98亿元)。
只有迎合市场风口,才能获取资本来达到下一步扩张规模的目标。物企更名也有意往资本市场更为偏爱的互联网、科技行业靠拢。
但在更名之后,若是没做出点成绩,资本市场也可能并不买账。
文中数据及表格来源于克尔瑞科创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cunwei/120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