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湖小产权房拆迁 他们多花2亿元

近日,南湖地区居民的朋友圈内,一个消息被迅速转发:文荟街地下通道即将通车,贯穿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为该地区新增一条东西向交通大动脉,缓解拥堵。

15日,地下通道东侧入口还在打围,长江日报记者看到,路面已经刷黑,绿植完成移栽。

即将开通的文荟街地下通道记者龙京摄

武汉市城投桥建集团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条下穿通道原本规划为地面道路。但建这条路,南湖校区就得一分为二,师生教学不便;不建这条路,南湖居民就有麻烦。

在南湖地区,雅安街往东,文荟街往西,都被身处中间的理工大南湖校区阻截,成为“断头路”。每逢早晚高峰期,车辆只能“贴”着校区围墙绕行,附近道路堵成“停车场”。

洪山区委负责人形象比喻:“过去,高校师生与城市居民就像住在同一栋房子,往来不多的房客。”

要穿越“围墙”,还需主动服务。洪山区拿出道路建设方案,上门听取高校意见。学校表示,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希望地上道路改为地下通道,保证校区完整,提高师生安全度。

2016年,一场罕见暴雨打破“房子”的平静,南湖地区渍水严重,急需建设地下箱涵,形成快速排水管网。

市区综合考量,选定服务大学的建设方案:两个工程合二为一,同时具备排水行车功能。

此前,在武汉理工大学周边,马房山下穿通道、雄楚地下通道已建成,方便师生穿行不同校区。目前,区校正协商共建工大路地下多层通道,将预留地下停车场,对社会开放。

加上武汉大学周边的八一路下穿通道,以及规划中“穿越”华中师范大学及华中农业大学的两湖隧道,洪山辖区已建、在建、筹建的此类地下通道已有6条,总长10多公里,穿越5所高校,打通城区数个梗阻点,师生与居民同时受惠。

有形“壁垒”率先打破,区校无形的“壁垒”,如体制、机制、理念等,也在突破。

从南湖城市副中心、中央创智区这些核心区域的总体规划,到城市基础设施,如文体场馆、道路、管网的建设,再到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的打造,乃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搭建,创新创业载体的谋划,多层次人才的培育,洪山区均与高校携手同行。

如今,以高校需求为导向,“校呼我应”的一整套行动体系已然建立:洪山与辖区37所高校全部签约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大学之城建设服务办公室,专项对接大学;区校高层互访,一周至少一次;建立区校部门对接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及6大服务联盟。从被动时态到主动时态,城区服务高校的新姿态呼之欲出。

各部门、街道的服务方式从粗放走向精准,“一校一策”。

武汉理工大学孵化器3期,由学校提供土地,政府融资,成果共享;华师创业中心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湖工大的马房山校区改造项目,由政府统一规划,纳入“三旧改造”序列。

仅2018年,区校共建项目就达到27个,涵盖15所大学、科研院所等,签约金额突破1150亿元,8大“校圈”正在形成。今年,“大学之城”建设的十五大工程正在展开,包含经济、人才、党建、教育、医疗等多领域协作。

城市与大学,正在从地理上的“在一起”,变为思想心理文化和生活中的不分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cunwei/116517.html

相关推荐

联系电话
微信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