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公寓复式小产权房 获过鲁班奖,出门就有地铁、公园……

厦门日报新闻大篷车

今天开进洋唐居住区

为生动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新变化、新成果,8月24日起,本报推出“20亮点看发展/厦门日报新闻大篷车走基层”全媒体系列报道。

我们将陆续走进20个体现十年来厦门发展亮点的项目现场,通过记者现场采访、建设者或亲历者讲述,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变化,展现十八大以来我市的发展成就,体现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说起位于翔安区的洋唐居住区

里面住户会将自豪写在脸上

这个小区,被外界称为厦门最美保障房小区,获过中国建筑界的“奥斯卡”奖——鲁班奖,是福建省首个也是目前建成的最大保障性住房综合体。

部分住户打开窗户远眺,便能看到一望无际的海景。小区中庭则是可供数百人活动的小广场,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假期,小区物业在小广场上组织博饼活动,伴随清脆的骰子声响起,现场一片语笑喧阗、人潮涌动,勾勒出幸福社区“美好家”的模样。

厦门日报记者王协云摄

“住在这里,我们除了满意更感到幸运。”

2016年黄百川成功申请到保障性租赁房,已经在洋唐居住区生活了六年。他对小区管理称赞连连,“物业响应速度很快,哪怕是水龙头滴水这种小事,得到消息后也会第一时间安排人员上门免费修理。”黄百川年事已高,常常收到来自物业的问候关心,这让他倍感温暖。

“能够享受这样的教育配套,我身边的朋友都很羡慕。”

洋唐居住区配建了两所小学、四所幼儿园,住在这里的孩子下楼或过一条马路就能轻松上学。读完小学后,孩子们还可能就读科技中学翔安校区。

林雪峰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们一家在洋唐居住区已居住超过5年。随着小区各方面配套日益完善,他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攀升。“刚住进来时周围还比较荒凉,但如今居住区内配套的商业综合体闽篮城市广场已经投用。地铁3号线鼓锣站就在小区门口,面积达6.5万平方米的鼓锣公园也近在咫尺,各项生活配套都非常成熟。”

十余年来

厦门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始终围绕实现“住有所居”,为本市户籍住房收入“双困”家庭“保基本”,让市民中的“夹心层”及在厦无房青年骨干“买得起”,让来厦无房高层次人才“安得下”。

厦门日报记者王协云摄

有人评价,洋唐居住区是我市保障房小区的缩影——既要高标准建设,也要精细化管理,让老百姓“住得进”更“住得好”,真切收获到满满幸福感,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洋唐居住区内涵盖的房源类型包括保障性租赁房、保障性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人才住房等,也恰是我市多层次、全覆盖住房保障体系的生动展现——通过实现社会保障性住房、人才住房“双轨并行”,精准保障不同人群,不仅能为一批批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安居梦”,同时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厦工作、落户、深耕,充分发挥住房保障政策在引才、留才方面的激励作用。

目前,洋唐居住区已有超过2万人入住。未来,随着该项目三期房源陆续竣工交付使用,还将有更多市民在此解决住房困难,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访谈】

探索保障房精细化管理新模式

市住房保障中心主任曾海泉:

曾海泉/厦门日报记者王协云摄

无论是配租保障性租赁房,还是配售保障性商品房,位于洋唐居住区的房源总是十分抢手,备受市民青睐。许多申请户给出的理由,除了小区生态环境好、交通方便、配套完善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小区管理规范。

如何在持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舒适感的同时,还兼顾加强保障房使用方面的监管力度,避免公共资源流失?这是我市提升住房保障水平的“后半篇文章”。市住房保障中心主任曾海泉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实物移交管理的保障房项目共有29个,在管住宅数量约7.7万套,面对如此庞大的体量,市住房局、市住房保障中心正在探索保障房精细化管理新模式,促进加强监管与提升服务兼顾。

“为了规范物业服务企业行为,令其更好服务保障房小区居民,2019年我们出台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服务规范》,这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一个新的尝试。”曾海泉说,这意味着物业服务企业在保障房小区的管理服务有了统一标准,该提供什么服务、该怎么服务均有规可依,能进一步提升小区宜居水平。

保障性住房项目园博公寓。/厦门安居集团供图

我市保障房小区还正在探索建立“物业、镇(街)、区、市”四级分工共同监管制度,并建立健全小区入住备案、日常巡查和报告、非申请家庭成员临时居住、重点监管名单管理办法、信用管理等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制度体系。

此外,我市充分运用科技赋能保障房小区管理,依托“两套系统”——保障性住房监管精细化管理系统、人脸识别系统辅助监管。人脸识别系统投用后,住户无需随身携带门禁卡即可出入,无关人员无法随意进出小区及楼宇,住户的安全更有保证。管理部门也能及时发现长期空置、转借转租等违规使用行为。

“近年来,结合市住房局‘住房直通车’党建品牌创建,我市还正式启动保障性住房小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管理机制,从住房保障中心、各保障房小区所在社区和物业服务单位抽调党员,组成协调管理工作组,达到‘1+1+1>3’的效果,确保从保障房申请、交房、小区硬件维护管理、退出,到产权办理等问题均有相关人员及时对接。”曾海泉介绍,在此模式下,基层管理服务力量得以加强,真正让住户的许多建议落到实处。例如增设电动自行车停车棚、高空抛物智能监控系统、智能垃圾屋,优化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等,令保障房小区生活配套水平不断提升,保障房住户住得更加安心、放心、舒心。

资料图,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一期。/厦门日报记者王协云摄

【记者手记】

续写“厦门蓝本”亮丽篇章

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开展住房保障工作的城市,第一个出台住房保障地方性法规的城市,第一个动工建设并交付使用保障性住房的城市……我市住房保障体系自2006年开始探索之路以来,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称为“厦门蓝本”。

我市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不断破旧立新。特别是近年来,着眼于分层次、全覆盖、精准化等方向,持续扩大保障覆盖面,我市住房保障体系再次迎来跨越式改革发展。

资料图,祥平保障房地铁社区一期。/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摄

如今在厦门,本市户籍低收入或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可以申请保障性租赁房,实现“保基本”;新就业大学生、企业无房职工等新市民,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确保能在厦门落脚扎根“有得住”;在“三高”企业工作满一年的骨干员工,可以4.5折申请购买保障性商品房,确保“买得起”;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可申购人才住房或申领住房补贴,确保“住得好”……多样的住房保障产品构筑起多层次立体式的住房“保障网”,让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能实现精准保障。截至目前,我市通过分配各类保障性住房、人才住房,已经为超过22万人解决居住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cunwei/116492.html

相关推荐

联系电话
微信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